“
这是新生们进入复旦后共同学唱的第一首歌,也将是毕业生们告别校园时唱的最后一首歌。如钱益民所言:“一首校歌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通过反复的吟诵传唱,校歌能够把一个学校最基本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植入到每个时代和人心中。
”
复旦青年记者 宋一顺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汤涵钰 编辑
在复旦大学每一个重要仪式的现场,《复旦大学校歌》都纪念着每次活动的盛开和落幕。这首歌曲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后不久,是复旦建校廿周年校庆时的产物。它正式发表于1926年,几经波折传唱至今,已陪伴复旦师生们将近百年。
身世难辨,经历坎坷
在《复旦大学校歌》正式发表之前复旦大学怎么样,复旦曾将一首题为“College Song”的英文歌曲作为校歌,刊载于从1919年开始出版的复旦年刊(the Fuh-Tan Banner)上。1923年,沪江大学教授安德生(Elam J.Anderson)编选的《中外学校唱歌集》中收录了这首复旦校歌的五线谱,注明调寄“Wake, Freshman, Wake”,原系美国耶鲁大学的传统歌曲。除此之外,复旦当时还有一些纪念性质的歌曲,但都没有一首官方意义上的原创中文校歌。
时任复旦大学国文教员的徐蔚南在他与刘大白、陈望道等同事共同编辑的《黎明》周刊上写道:“复旦创立至今,竟没有人编成功一首好的校歌,凡与复旦发生关系的人,无不渴望着有人出来创作,尤其是新旧同学更热烈地切盼得到一首歌曲颂赞这所敬爱的复旦。”
▲刘大白
1924年2月底,刘大白由杭州来到上海,经邵力子的推荐,受复旦大学所聘任大学部文科教授。刘大白此前发表过许多新诗,诗中有不少涉及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体现平民思想,兼有对国事之思考和“五四”运动后民主科学的内容。1924年3月,其诗集《旧梦》出版,陈望道、周作人为其作序。1925年,正值复旦廿周年校庆之际,为校歌作词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白话诗人”刘大白的肩上。
然而时局动荡,孙中山逝世,国内军阀混战,革命一触即发。这种格局下,复旦师生为国奔走,校庆之事不得不延期。刘大白所作的校歌歌词完成后,于1926年4月18日全文刊登在了第23期《黎明》周刊上: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
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
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
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1926年《黎明》杂志上校歌的歌词及说明
校庆活动过后,这首校歌歌词起初也未能在校中普及,以致后来的学生并不清楚。1927年起,复旦年刊中断。1920年代末期复旦的其他出版物上也没有再刊出这首校歌。1930年5月20日,由复旦新闻学系学生主编的《复旦五日刊》发表了在校生陈传钢的文章《校歌?》,文中写到参加活动时听其他学校的学生高唱校歌,而复旦学生“除了叫Three Cheers for Fuh Tan,或唱一些什么英文歌曲以外,简直无可表现我们复旦的精神”。
直至1930年6月,《复旦大学毕业纪念刊》出版,卷首重新收录了刘大白撰词的复旦校歌,配有五线谱,为降B大调四部和声的进行曲。10月17日,复旦举行隆重的廿五周年纪念典礼,同时还编印了《复旦大学念五周年纪念册》,其中也刊有这份校歌曲谱。
但校歌的曲作者究竟为何人,如今学界依旧没有定论。在当年首次发表校歌歌词的第23期《黎明》周刊末尾,徐蔚南曾写明,已经请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萧友梅为校歌作曲。但萧友梅在1927年8月抵沪前,从未与复旦有过交集。因为找不到萧友梅明确署名的校歌曲谱,所以始终无法确认今日校歌就是由他作曲。复旦大学校史馆馆长钱益民曾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系主任钱仁康比对二者的音乐风格,目前仍然未果。
另一种说法是丰子恺作曲,主要依据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许有成及其学生的考证。他们在复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为编写校史采访了朱仲华、陈于德两位老校友,两人回忆中提到校歌由当时在江湾任教的丰子恺谱曲。陈于德特别指出,丰子恺在复旦廿周年校庆前夕,“花了两天时间,赶作此曲”。但在丰子恺本人的作品集中,也没有找到他为校歌作曲的直接证据。不过由于有校友记忆作证,且丰子恺当时正在江湾,这种说法普遍受到承认。
不过这一版校歌曲谱在几年后也被弃用。在1934年12月编辑的《复旦大学民国念三年冬季毕业纪念刊》收录了新版校歌的五线谱,为降A大调四部合唱。这也就是如今复旦师生熟悉的校歌了。
新老更替:“日月光华同灿烂”的青年理想
自刘大白等人所作的《复旦大学校歌》被正式收录后,该校歌开始在学校中广为传唱。1931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校刊》116期报道了校中教唱校歌的情形:“前曾在第十次总理纪念周间,分发油印歌谱千余份复旦大学怎么样,散与同学习唱。其后又于十日上午停课一小时,全体同学齐集于体育馆内练习。”“学校当局鉴于校歌为一校精神所寄托,用特重新提倡,务使全校师生,佥能歌唱,借使心弦共鸣,精神团结益坚,其用心亦良苦矣。”
1934年6月18日,复旦举办“校歌竞唱”,大学部、高中部、附中、实中(复旦实验中学,1925年建校时为复旦心理学院附属的中学)的学生各自组队参加。
1934年10月1日的《复旦大学校刊》中描绘了同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复旦大学的新生指导会上的场景:“由高中、实中、附中升上之‘新人’,坐于头排,领导唱校歌,歌调庄严雄壮,为从来开会情形中之创见。”
新中国建立后,被视作旧时代产物的复旦老校歌成为了历史。1950年后的复旦刊物上,校歌未再出现。1988年,校方组织师生集体谱写了一首新校歌:
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
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
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
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钱益民评价称,这首新校歌比之老校歌而言“过于通俗”,在当年没有得到师生们的广泛喜爱。相比之下,刘大白作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白话诗人、新诗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歌词平实浅显,却承载了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主张冲破“政罗教网”的现代大学精神,在风格上也带有中国古典的音律感。
2004年11月,正值百年校庆,师生们呼吁更换一首更具复旦特色的校歌。时任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委员的徐耀中认为,刘大白等人所作的老校歌“比较好地把复旦的特点表达出来了”,因为它既着重强调了国家民族,又突出了钻研学问,把传统和历史都连接了起来。
类似的倡议获得了当时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支持,老校歌因此被重新列为了复旦大学校歌,并传唱到今日。2017年3月,还有学生与校外音乐人合作,推出了电音版本的复旦校歌。
现如今,每到学校的重大场合,正大体育馆里人头攒动。校歌的前奏响起,全场起立,大屏幕上放映的校歌视频中有光影掠过燕园石碑上刻着的校徽图案。师生开口齐唱,“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的尾音回响在大堂里。
这是新生们进入复旦后共同学唱的第一首歌,也将是毕业生们告别校园时唱的最后一首歌。如钱益民所言:“一首校歌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通过反复的吟诵传唱,校歌能够把一个学校最基本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植入到每个时代和人心中。
虽然复旦校歌身世难辨、历经波折,但其承袭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精神广为青年学子接受。在钱益民看来,这也是复旦校歌能传承下来、“不会过时”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 | 秦思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