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在他 2005 年的经典斯坦福毕业演讲中说:
“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对的。 ’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完成今天想做的事吗?”
“记住你会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口头禅。 它帮助我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 因为几乎所有的一切,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尴尬和失败的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 你已经赤身裸体了,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内心的声音。
2003年,在说出这句话之前,乔布斯被诊断出患有胰腺肿瘤。 他对生命的欣赏,可能与他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对禅宗的信仰有关。 追随艺术、宗教或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度过生活中一些特殊甚至困难的时期。
今天,当我们想起亲人时,不禁会想起生与死、有与无这些空灵的词。 在中欧EMBA人文艺术项目客座教授傅培荣看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不妨读读哲学。 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应该向那些有智慧的人学习,以出离心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戏剧,从容应对,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未解决的痛苦、罪恶和死亡
乔布斯曾经说过,他愿意用自己的财富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度一个下午的时光。 苏格拉底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 为什么哲学如此有吸引力,以至于乔布斯愿意牺牲一切来与伟大的哲学家共度一个下午?
西方人认为,哲学之于生活,就像指南针之于航海。 但这是空洞的描述,我们还需要了解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理解哲学,首先要解读人类文化的内涵。
人类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神器级别。 我从台湾到上海用了一个半小时。 孔子周游世界14年,只到过三个省份。 古人的长途跋涉犹如生死离别,充满了悲凉与惆怅。 “烽火三月,家书万金。” 这是神器级别。 器物的高低是现代人最大的成就,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层是制度,指的是从习俗到法律到政治制度的各种规范。 这一点也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欧洲高福利国家物质丰富,也就是所谓的器物水平很理想,制度也很“完善”,从生到死都有保障,但自杀率很高。 为什么人不想活了? 这就要看第三个层次的文化内涵了。
第三个层次是观念。 具体来说,思想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 我们要谈的哲学就在这里。 哲学与文学、艺术和宗教有何不同? 文艺就是抒发情感,让人欣赏,满足爱恨情仇,满足人心。 宗教就是要解释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苦难,告诉你一个更美好、超脱的世界,给心灵以慰藉。 哲学是最特别的,它是用纯粹的概念来解释的。
“哲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本义是“热爱智慧”。 “智慧”一词包含信息、知识,但“哲学”的“智慧”既不是信息也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完整性,第二是根本性。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生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你都要明白才圆满,但你三十岁又怎么知道六十,三十岁又怎么知道死?你60岁? 你没有经验,但学哲学,只要有人有经验,你就可以学习。
生活中有三个基本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首先是疼痛。 每个人都受过苦,但谁又能说得清什么是苦呢? 没有东西吃是痛苦的; 可是我拥有了一切,心里却还是不安,有一种别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莫名的痛。
第二是罪。 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也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我们都做过错事,伤害过别人; 同时,我们无法理解别人的罪,也无法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罪。
第三是死亡。 面对死亡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吩咐狱卒快把毒酒拿来。 临死前,他平静地说:“该分手了。” 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苏格拉底说:“请坚强!” 临终前,他还嘱咐弟子们代他祭祀上帝。 这是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故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人如此崇拜他。
生命有意义吗?
很多人问:活着有意义吗? 所以我们首先要问:意义是什么? “意义”是理解的可能性。 一句话有意义与否,要看别人能不能听懂,听不懂,这句话就没有意义。
首先,就身体而言,当有工作要做时,生活才有意义。 举个例子,一家养老院的院长做了一个实验,把老人分成两组。 第一组老人每人照料一个盆景,第二组老人则什么都不做,只管养老。 从长远来看,发现第一组的老人比第二组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多。
第二,有人照顾。 女儿小时候很崇拜明星,我就跟她说,明星是假的,是捏造的。 她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没有星星供我供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启发了我。 许多青少年崇拜偶像是因为他们需要照顾某人。
当谈到生命的意义时,有工作要做,也有人需要照顾。 如果这两步都做不到,那么第三步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救赎:有痛可忍。 你问:受苦有什么意义吗? 是的,痛苦的意义在于让你知道你有能力承受它。 有句话叫“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他能得到什么,而在于他能承受什么失去”。 能力强的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能站得住脚。 这才是人的真正价值。
学儒道,打通任督二脉
我们一听孔孟庄就觉得老套,其实孔孟受了两千多年的委屈。 秦朝以后,就没有真正的孔孟思想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阳儒阴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儒家就是三纲五常,但实际上三纲五常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为了使百姓听话,皇帝制定了三大纲和五常纲。
中国人看过《三字经》,所以都认为儒家说“性本善”,其实那是朱熹说的,不是孔孟说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不定,节制在性;强壮时,血气旺盛,节制在战斗;时而气盛,节制在性。他年纪大了,血气减弱,禁欲在于得之。” 孟子说的是“人性本善”,后来荀子故意误会传言。 荀子所说的“天”与孔孟所说的“天”不同。 荀子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 荀子说性本恶,人天生有本能的欲望,欲望生起之后必然有矛盾。 荀子教两个学生,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一个儒教两个法家。 难逃其咎。 所以我认为荀子不是真正的儒家。
《论语》曰:学而行之,不亦说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经常学习和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如果他真的这么说,那他就缺乏同理心。 说实话,复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孔子所说的“时”,并不是“时”的意思。 《论语》有十一个“时”。 “边学边学”中的“时”是“适时”的意思。 意思是:学了之后,适时练习,是一件幸福的事。 学以致用,遇上才艺,是一件幸福的事,没错! 所以学儒一定要慎重,因为普通学者的解释都是以朱熹为基础的,要仔细辨别。
我们看看道家的教义“道法自然”,是不是告诉我们要亲近自然? 这不,“性”在《老子》中出现了五次,没有一次是指“性”。 他用“性”字作为最原始的组合,“自”是“自己”的意思,“然”是“容貌”的意思,“性”是指自己的容貌。 万物皆自在,自有道; 道无处不在,凡事可多可少,必要与否,道不受影响。 学了道之后,就不愁生老病死的变幻莫测了。 道教不变。 道犹如大海,海面波涛汹涌,千变万化,而海面不变。
学了儒家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儒家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出朝回家,得知家中马厩着火,就问:有没有人受伤? 在那个时候,仆人的生命不值钱,而马却是非常宝贵的重要财产。 但是孔子问:有没有人受伤? 这意味着你希望别人对你做什么,就对别人做什么,我们都是人。
学了道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与自己相处。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关系,不应有得失之说。 如果你今天笑,明天你就会哭。 当你悟道时,你会感叹:为什么要哭? 为什么笑? 道家是整体观,是根本观。 学了道之后,看自己的情况,就不会只看眼前,也不会只看局部,而是要看长远,看整体。
年轻人最好学儒,中年以后最好学道; 不要太早学道,太早学道,以为自己看透了,其实你错了。 除非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否则你可以学习道术。 你看到一个小伙子干活打瞌睡,你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学道了,顺其自然吧。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接受吗? 与人为儒,与己为道。 两个月前就答应今天来教你,言出必行是儒家之道。 至于道家,讲与不讲无所谓,听与不听也无所谓。 一百年后,什么都不会消失。 如果用道来与人相处,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 中年以后,大企业家可以学道,但一定要学道。 我不建议您轻易皈依宗教。 宗教有时可以让你迅速放下,但那个“放下”未必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只有研习儒道,慢慢觉醒,才能打通任督二脉。
本文根据傅培荣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何春秋”论坛上的演讲《哲学与人生》改编而成。
中欧系列人文精华
▼更通俗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