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效开展保密工作,既是涉密资质单位维护国家秘密安全的政治任务,也是从事涉密业务、保障单位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保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明显增加,涉密资质单位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 在此,我们重点对八大疑惑进行梳理,旨在为涉密资质单位和有关方面提供参考。
困惑一:保密课难教
保密教育大纲编写难、保密课程讲授难是涉密资质单位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开展保密工作的“短板”。 涉密人员听课不会解渴、不以为然,更不会热情认真,势必影响教育效果。 分析原因:一是知识储备不足。 讲师缺乏对保密工作的系统学习和认识。 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清楚。 心连心。 二是讲课资料匮乏。 体制内单位尚有条件获得讲义,而部分民营企业因渠道和信息不畅,缺乏讲义、案例片、宣传画等可供参考和使用的途径,编印难度大。他们自己。 讲座不可避免地会生硬、枯燥和乏味。 三是缺乏教学经验。 会讲课、会讲课、讲好课的人难求,涉密资质单位中小企业问题更为突出。 讲师一般由保密主任、保密办主任或指定人员担任。 训练几天后,他们就上讲台,经常把所学卖掉,“吊着半瓶”。 有的一上任就安排他们讲学,就连他们自己也有“赶鸭子上架”的难言之隐。
困惑二:保密级别难以确定
定密工作一直是保密工作中的难题,在涉密有条件的单位落实更是难上加难。 究其原因,部分单位因不了解、不掌握定密原则、程序和相关要求,对国家秘密事项的具体范围和定密级别的确定认识模糊,拿捏不准。 最小化和优化。 比如,有的不按照岗位、事涉密原则,不管涉密与否,都将公司领导班子和中层人员列为涉密人员。 职位越高,秘境等级越高。 岗位人员设置相对较低; 再比如,有的对重点涉密部门的定义理解不透彻,将公司的销售部、业务部、广告部等所有部门都认定为重点涉密部门。 涉密单位并不重要。 再比如,大部分涉密资质单位没有定密权限,但有的认为某项目敏感或重要,甲方未定密且未自行授权时,随意将相关信息定义为机密文件。 如此种种的保密乱象,必然会增加保密管理的难度。
困惑三:保密标准难记
保密标准难记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也很普遍。 由于不能记住标准,保密工作不执行或跑偏的现象较多,直至出现泄密风险。 分析其原因,一是规章制度的本质特征所致。 保密标准是集名词定义、适用范围、规定条件、实施原则、方法、程序和要求于一体的规范。 大多是概念性、规范性的术语和从句,学习起来乏味,记忆困难。 是客观原因。 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所致。 无论是涉密集成、印制标准,还是军工保密标准,详细的都有上百种。 如果学习方法不合适,没有专业人士按照标准对案例一一解读分析,是不可能先理解后掌握的。 三是急功近利。 学习掌握标准,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尤其是一些申请了多项涉密资质的单位。 尽管各种资格的标准有所重叠,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业务类型不同,一些具体的条款必然存在差异。 多个标准叠加,数量比较多。 它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积累和适应的过程。
困惑四:系统集成难
现场检查多次发现,部分单位保密制度抄袭他人。 也经常听到系统集成无从下手,建立的系统不尽如人意,是不可或缺的“扣分项”和“整改项”。 但是,制度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一项创新举措,必须做好。 分析融合难的原因,一是特点把握不够。 制度整合首先是特色的整合,各自的特色是整合的重点和结合点。 每个涉密资质单位都有区别于其他单位的特点。 如果不能认真梳理自身日常管理制度的特点,不能认清保密标准的刚性要求和程序性特点,就抓不住融合的主要矛盾。 因此,既定系统是缺乏自身特色的“大街产品”。 二是主动延伸不够。 保密工作是“保证线”。 业务工作在哪里开展,保密制度就应该跟进到哪里。 如果“各执一词,敲锣卖糖”,保密就是保密,公事就是公事,既定制度就是“两张皮”。 不仅业务工作得不到保障,保密制度也苍白无力。 三是细化研究不够。 系统集成应体现“我在你中,你在我中”的要求。 如果对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节和细节缺乏研究,不清楚哪些地方存在泄密风险,哪些地方需要保密制度规范,系统集成也无从谈起。缺乏深入并原地融化。
困惑五:恶习难改
涉密资质单位反映的不良习惯包括:使用电子邮件、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发送敏感信息,使用移动通信工具讨论不应公开的事项,不将涉密文件和资料存放在保险箱内。 、复制涉密文件未严格按申请审批程序办理,不按原文件管理。 毫无疑问,这些坏习惯是泄密的风险和隐患。 造成这种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个人见识不足,自律不严。 一些人对新技术应用的新规定、新要求不够了解,没有意识到或低估可能存在的泄密风险。 有些人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快捷、简单,明知道这是个坏习惯。 也有的觉得,单位里已经多年没有漏电案例了,那些习惯没必要改掉。 另一方面,单位重视不够,管理不力。 表现为教育不到位,提醒不到位,警示不到位; 监管不到位,该建的制度没建,该建的规矩没建; 我看不出问题; 处分不到位,对不听话、不守规矩的人,不敢批评、不敢打、不敢问责,更不敢采取调动、辞退等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位的管理实力更重要的是改掉陋习的能力。
困惑六:项目过程难以控制
项目实施过程是防控泄漏风险的关键时期。 一些涉密资质单位反映,涉密业务在本单位内比较容易做,一旦在外施工,难度就急剧上升。 尤其是在项目过程中路途遥远、人员分散、时间长或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显然是力不从心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力不从心。 这种感觉在新批涉密资质单位第一次接手涉密项目时会更加明显。 分析项目过程难控的主要原因,一是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未按照涉密项目流程全面准确识别风险点,或未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有效措施,导致单位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工作混乱、混乱。 二是选人不力。 项目人员的可信度、可用性、可靠性没有把握,“好钢用在刀刃上”。 尤其是项目负责人选得不当,泄密风险将更加不可控。 三是教育培训不扎实,没有认真组织项目人员开展培训,没有明确说明应遵守的规则,没有强调标准要求,没有明确识别泄密风险。 ,并没有说明防控措施。 四是保密责任不明确。 项目人员承担的保密责任不明确,泄漏事件如何调查,降低了项目人员的自制力。
困惑七:人才队伍难以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在所难免。 如果涉密资质单位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优秀的科研技术人才(一般被定为涉密人员和保密队伍的骨干),原单位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危害机密甚至国家机密都会因丢失而泄露。 不可估量。 某涉密资质单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每年有25%-30%的涉密人员跳槽,成为困扰涉密管理的一大难题。 毫无疑问,人才流动可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 作为涉密资质单位,出现少量流转属正常现象。 如果超过正常比例,将导致涉密人员频繁更换,增加泄密风险。 对企业而言,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工作,看看哪些方面亟待改进:一是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不兑现承诺的现象; 处理涉密人员时,是否严格审查,是否存在仓促行事、违背本人意愿的问题; 三是管理环节是否存在简单粗暴、不够民主、严格不当的问题; 与同类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第五,在文化氛围方面,是否存在人文关怀不够、缺乏现代企业氛围等问题。
困惑八:解密期管理难
解密期管理是对涉密人员实行全过程保密管理的最后环节。 《保密法》规定:“解密期间,涉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聘用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但有些单位不注意解密期的管理。 ,情况没有跟踪,措施没有落实。 致使涉密人员在解密期间得不到应有的提醒和监督,不会信守承诺泄密。 离职仍在本单位工作的涉密人员管理起来比较容易,难的是去其他单位或外企就业、出国(境)涉密人员的管理; 更多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变更,电话号码注销,回访无法追踪,不可控因素增加。 随着市场人才流动频率加快,涉密人员离职人数逐年增加,解密期管理难度也将相应增加。 深入分析原因,首先是事先约定不够。 在确定涉密人员时,未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解密管理条款,导致涉密人员自律意识减弱。 二是缺乏离职管理程序。 未建立离职前报告制度涉密人员的脱密期,或未采取离职前解密和离职后解密步骤。 性,有效性。 三是后续跟进不够,缺乏对解密管理的研究,不愿意在这项工作上花费精力,刻意回避解密管理中的矛盾和困难。
~下一期将为大家讲解解开这些谜题的妙招~
~敬请期待~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