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凤和她的网店

“三把刀”是传统的华人创业类型,指的是开餐馆 (菜刀)、理发店(剃刀)和裁缝店(剪刀)。祖祖辈辈的华人们,正是凭着这三把利器,再加上自己的刻苦自励、勤俭耐劳,在海水所及之处,皆留下了累累的财富和牢牢的根基。然而,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来临,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华人们并没有死守传统三把刀的创业经验,而是勇敢拥抱时代大潮,在外贸、电子、高科技、金融等领域大胆探索,树立起了新老华人创业的新界标。

年轻华人创业“点子多”

在英国,1990年生的王璐成为了Diana Wang高级定制时装创始人,在很多同年龄的学子还在为漫漫求职之路上下求索之时,她的头衔已经是高端女性会所的CEO,客户遍布海外上流社会和精英阶层;在新加坡,26岁的陈一凤创办了网络商店 “Ministry of Retail”及“Creme &Co”,当时投资成本不过百元,然而在两年内达到约9000名注册会员,现年均收入已达到50万至100万元;在澳大利亚,一对“80后”华裔姐妹花受到日本“百元商店”的启发,在悉尼开起了自己的“得得屋”,所有商品定价皆为2.5欧元,货品供不应求;在加拿大,1992年生的周惟正是加拿大温哥华市的一名华裔学生。2009年他与韩裔同学David Kim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Design Vetica”的网络公司,专为客户架设网站、设计网页和企业形象。公司运营才一年,已备受网络世界瞩目。

脑筋灵活,快乐掘金

纵观众多年轻华人创业的成功案例,会发现他们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善于观察、头脑灵活、嗅觉灵敏,仿佛天生一只能嗅到地下金矿的“鼻子”,望闻问切之中第一桶金手到擒来。与老一辈的华人创业者相比,现在的年轻华人生活条件没有那么艰苦,不用白手起家,比起用肉体劳动开始慢慢打拼的过程,他们更善于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人脉的积累,对于商机有准确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所以目标明确,下手“快、狠、准”。

“我的时装客户里有很多土豪,年纪比我大很多,资产过亿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不懂得怎么生活。我优秀的教育背景能够天然地吸引他们,我的穿着谈吐也很精致,他们首先会因为我的外在认可我。我的品牌和那些到处开着门店的奢侈品大牌不一样,我和客户首先会成为朋友,其次我才能对别人的时尚品位、生活方式给出建议。”王璐这样形容她最初的创业灵感。借助大环境的浪潮,并在其中找准未来的商机,也是年轻华人们的优势和特长所在。“90后”的瞿佳炜是众多在国外创业的“90后”留学生中的一个典型,现在他已经是荣光国际旅行社创始人创业项目新点子,中英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与前辈们不同的是,他跳出传统行业的窠臼,张开手臂拥抱互联网的浪潮。通过新媒体营销(例如微博),挑战全新的创业项目,将网络运用到生意中的各个方面。“他们有创新意识,觉得这个世界是他们的。” 瞿佳炜这样说。

除了脑筋灵活的特点,年轻华人们的创业过程还有一个和前辈们截然不同的特点,就是心态轻松,寓教于乐,把创业当做一种快乐。许多海外创业的年轻华人表示,创业不是为了钱,而是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当年刚漂洋过海,需要在异乡安家立命,所以每天辛苦劳作、含辛茹苦的前辈们不同,各地华人的生活都日渐富足,被越来越多国家所容纳接受,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逐渐提高,所以年轻华人们的创业环境优渥,更容易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虽然创业过程有苦有乐,但是他们享受并快乐着,从中汲取着人生的成就感。每天不用朝九晚五,乐呵呵地日进斗金,何乐而不为呢?

势头虽好,当心瓶颈

追逐时代而去的年轻华人创业者们虽然势头正好,可是当今时代,又有几人能够引领新的潮头?华人青年们的创业创业项目新点子,“巧”劲有余,创意不足,基本上跟随海外的既有创业模式,没有跳出现今常见的创业领域的框框,缺乏对这个行业,甚至整个世界具有革新意义的发明。从一到一百容易,可是从零到一却需要花费数十倍的努力和汗水。再加上华人青年创业的越来越年轻化,也容易造成经验欠缺、能力不足的情况,存在被人诈骗的风险。也正是因为这群年轻华人创业者的从容和随意,往往在短期内创造出收益之后,承受不住竞争的压力和创业的辛苦就匆匆放弃,造成很多原本充满发展潜力的企业昙花一现。

看来,对于年轻一代的华人创业者来说,如何从运用智商到运用智慧,仍是一个需要思索的课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