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消息
近日,第二届全国医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在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举办。来自全国15所大学的120名医学生携60余项创新创业方案参赛,与会嘉宾探讨了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鼓励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社会、科研,将自己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大健康背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提早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琦介绍,该论坛由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基础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旨在搭建培育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平台。她强调,创业不等于放弃学业,创新不等于不注重基础。鼓励医学生创新创业是为了让医学生加深对医学的理解,探索创新乐趣,做好创业准备,找到自我定位。(文/本报记者朱永基 付东红)
专题报道
导读
日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汇聚到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参加第二届医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分享自己在创新创业之路上的实践历程。我们挑选一些医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创新创业体会。
做科研更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学2013级 李兆铮
李兆铮与导师的合影
接触医学科研之初,是大二下半学期,当时我仅完成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形态学课程的学习医学生如何创业项目,对医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是一无所知。头脑中空空如也,仅凭着一腔热情和兴趣,熬了三四个通宵,读了近百篇中文文献,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以为拿得出手的“创新实验”方案。
结果受挫,之后我不知熬过多少个夜晚,阅读不知道多少篇国内外文献,提前自学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确定了以“缺血-再灌注损伤”为研究方向,又经过几轮修改,终于拿到了当年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又得到了生理学系瞿湘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最终修改成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设计项目。
项目的申请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面临的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对于试剂耗材、实验动物、细胞株的购买,我都是白手起家,从零置办,几年下来甚至和很多生物技术公司的业务技术员相熟;面对每一种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的现代生物技术检测方法,我从毫无基础的新手转变为熟练的实验操作员,现在甚至可以帮助其他研究生师兄解决一些问题。冯老师和瞿老师有意锻炼我们,所以并没有安排研究生师兄带着我们做实验,虽然大大增加了实践上的难度,但却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生理学系各个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医学生的日常是紧张忙碌的,从开学到学期末,我们白天上课,晚上实验,利用寒暑假,每前行小小的一步都是难得的,坚实的。因为这一路下来蕴含着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学检测技术手段,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和素养。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2014级 刘奇
刘奇现场演讲
上了大学,我对科研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与日俱增,平时和同学们在学习和实验中经常发现一些技术问题,相互讨论如何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创意去解决或者改善,于是便有了第一个科研项目:高精度自动化手持式移液器计量装置的设计。
项目初期,团队成员一共有五个成员,我们查阅了近百篇文献,熬夜讨论创意与想法,调查各个实验室移液器的使用情况以及移液器厂商的一些资料,制定计划和分工。但是因为很多领域我们从未涉及,基础知识薄弱,压力可想而知,团队成员心理出现了松动,有些成员选择了退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团队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放弃了一个多月的寒假,天天在实验室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一点多,甚至更晚。
我们自学软件操作,制作三维设计图,编写单片机程序,焊接相关电路,并通过学系实验室的3D打印机打印相关零部件,遇到困惑和难题求助师长。尽量将学业在白天完成,从而腾出晚上的时间来完成项目,相互扶持,最终完成了项目结题,并在校内获奖,同时正委托第三方代理机构申请专利。
在这段经历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如何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在团队成员退出的情况下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而不退缩医学生如何创业项目,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枯燥无味的科研道路上发掘自己的兴趣点。
医学生做科研要趁早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系 王冠男
王冠男现场演讲
俗话讲,“入行要趁早”,做科研也要趁早。由于课程安排,中山大学对八年制医学生设有“全程导师”制度,部分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跟着导师做科研了,而我后知后觉从大三开始学习医学课程时才接触科研,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同学很多都可以熟练进行文献检索,独立完成实验、整理数据了。
老师把科研机会给本科生,并尽可能地提供经费,这对学生的要求极高,你必须有让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你的思辨能力、你的成绩。
建议有机会应该多参加相关的科研竞赛,通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展示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训练表述能力。在准备过程中也可以吸引指导老师更多的注意,更充分地加以指导。多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士交流。构建宏观战略层面的框架,把控微观战术层面的细节。
鼓励医学生做科普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珂 程嗣达 肖晶莹
杨珂 程嗣达 肖晶莹团队合影
我们的创新计划是医学生如何把科普做得更精彩。首先,立足基础发现问题,哪里有医学误区哪里有科普诉求,哪里就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积极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善于利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对医学科普进行补充和完善,艺术文学的语言表述,更能深入浅出地传达医学知识的内涵和精髓。
再次,利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巨大便捷和优势,可以让科普以点带面广泛传播,以更快的速度、更高效的方式、更易于接受的包装突破传统科普途径弊端的束缚。
最后,当我们的医学科普培养体系足够成熟和完善时,将其产业化和市场化将促使形成我们自己的科普品牌,全新平台上的我们将以更加专业的服务和更先进的理念来更有力地推动医学科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