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知道我在忙一件叫“2016,如何餐饮?”的亿欧餐饮·互联网+创新论坛,在北京、上海密集扎堆的约聊了很多互联网餐饮创业者和传统餐饮企业转型者,听到很多叫苦声,声声入耳。
其中,最令我不堪入耳也最辛酸的一句话是:在餐饮行业创业,可能选错了路。
地上本没有路中国餐饮创业项目网,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不是否定餐饮业中国餐饮创业项目网,是不是否定以往的付出,是不是否定曾有梦想?我试着从过去的历史中能寻找到答案。
在梳理2015年餐饮行业时,我用“焦虑”代表传统餐企的感受,用“跌宕起伏”形容互联网餐饮品牌的经历。值得窃喜的是:这个行业确实不负所望,人人口中喊着的3万亿人民币餐饮市场大规模终于坐实且超出预期,达到32310亿元。
我试着概括2015年互联网+餐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1)团购众星陨落,独剩三两家;
2)外卖站队谋发展,阿里独揽抗BT;
3)菜谱温火前行,偶有创新;
4)预点排齐头并进,改革尚早;
5)食材B2B&B2C迅速崛起又转型,准半成品菜到家路难且艰;
6)支付交易方式调来变去,微信支付宝纹丝不动;
7)产业媒体前伸后延,培训众筹办会出书四宝;
8)智能厨房刚萌芽,冰箱和锅是重磅依托,现今无果。
拜“不堪”的现状总结所赐,我沦陷了。
被彻底浸泡在餐饮创业的苦水里,久久难以自拔:
1)初创公司,投资人无人问津,靠众筹平台融小钱;
2)创业中期,项目难以为继,借由并购合作来续命;
3)B轮、C轮以上公司,估值难抬、团队士气不稳,政策关难过。
关注餐饮行业创业创新两年,从去年下半年至今,餐饮行业的投融资消息越来越少。偶有曝出不超过两类:1)快消品范畴的创业项目及智能型的创新项目;2)有一定名气的互联网+餐饮平台进行的新一轮融资,报道过程从“猜测”到“传”再到确认,一般要经历三四个回合。
是谁抢去了餐饮项目的风头,是谁让投行对互联网+餐饮失去了信心?
难道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难道是满座网的关闭?难道是外卖领头羊饿了么向阿里的倒戈?难道是低调的到家美食会的一直低调?难道是餐饮众包领头羊达达的转型?难道是食材B2B平台先驱饭店联盟的被收购?难道是低门槛的蜂拥创业者就该默默的倒下?还是说,中国餐饮业那“该死”的历史遗留问题:难标准化、账面难透明化、模式难国际化、从业者难高水平化。
也许餐饮行业问题太多,也许是不愿面对,实际上我并没有找到一针见血的答案。
这个月初去上海扩编团队,终于见到了躺在微信朋友圈里许久的餐饮好友,他告诉我:不是大众点评变相被收的马后炮,是一直都看不上点评的发展,原因在于创业十余年,唯有“闪惠”是他眼中称得上创新不错的产品;而他一直较欣赏的美团目前也只是在横向跨领域夸张,让业绩以乘法递增,半年来创新产品所见无几。当谈到自己的品牌时,先是原有产品失败的感叹,后有找到新生的喜悦。其通过与服务餐厅的附加产品和增值服务,低价送给餐厅,以B端带动其C端原有产品的商家入驻量和用户下载量。
我并不是很看好这种“碰巧式”的组合出拳模式,只是约聊时提了一些尖锐问题,具体是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个。
问:既然有大众点评了,为什么还要做一个颠覆它的平台,这不是找死吗?
答:做个小项目来钱很快,我就是不看好它,做平台可能是因为情怀吧。
回到北京又见了一些餐饮创业者,跟大家聊起亿欧餐饮的这次垂直论坛,嘉宾力求是互联网餐饮产业链上每个环节做的最好的创业项目,结果面临几个问题:
1)牛企业的创始人兼CEO太忙,被逼“摆架子”,退到幕后,一般是副总裁或联合创始人对外较多;
2)牛企业的创始人兼CEO也很忙,被相关政策倒逼,不得不对外发声;
3)牛企业的创始人兼CEO不是太忙,近期对外讲的太多,需要调整身心闭关一段时间。
如此盘算一遍,餐饮圈的牛人的的确确也有很多,后期亿欧研究院可以出一个互联网+餐饮人物影响力Top50。在跟这些大佬约聊中,无意中总问起:在餐饮大潮中,你愿意做一个什么角色?我得到的答案多数类似于“改变惯有的消费习惯,影响这个行业的角色”。
而在日常的约访中,问及这个问题时,收到的反馈与一年前已大有不同:1)一年前,多数创业者会将自己定位为弄潮儿、搅局者;2)一年后,大多餐饮创业者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匠人,默默耕耘,但求收获。
患得患失,成为创业者的通病。回归本质,成为餐饮人口中的名言。
强调的,即为所缺的。
创业太苦,为何还要创业?
这让我负能量爆棚!不禁感叹餐饮创业何时沦落到这个地步?
难道匠人精神、关注本质,不是餐饮人一直的宗旨吗?我相信这是多数传统餐饮企业家一直的信念。需要改变的大抵是比“互联网创业者的大无畏免费精神和无盈利模式的光荣使命”低一点,变得追求盈利能力;比“传统经验者的追求投入产出比和业绩是唯一指标的现实感”高一点,变得追求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