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中国,两道重要防线
西晋乱亡以来,中国分崩离析两百余载,家国凋零、民不聊生;隋统一天下仅三十余年,便在剧烈的动荡中轰然倒塌,留给继任者的,是一卷满目疮痍的江山;李唐“接棒”平定内乱之后,又遭突厥数次大举入侵——此时,外患,已经成为危害中国统一的最大障碍。
630年,我们上一期故事的主角李靖大将军,挥师平灭曾趁唐朝新帝上位、政局未稳兵临长安城下的东突厥,李世民从此成为四夷君长口中无比尊崇的“天可汗”。
来自北方的最大警报消除,并不意味着形势就此乐观。在西北方向,薛延陀趁旧主突厥人的衰落逐渐做大;在东北方向,高句丽用隋朝阵亡将士尸骨堆成的“京观”,犹在炫耀着过去对中央政府作战的胜利果实。若要实现国内长治久安,唐朝必须掌控西北的葱岭-天山和东北的辽东两大防线,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战略缓冲与生存空间。
即便贵为“天可汗”,这也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任务。
其一,要做好战备工作,兵员和军费是头等大事。经过隋末大动乱,爸爸李渊在位时,全国户口总数不足前朝的十分之一,到自己掌权的第13年,户数约300万、人口约1300万,大概也就占隋朝高峰期的三分之一,经济刚刚出现起色。
其二,隋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杨广毫无节制地挥霍爸爸留下的家底,激进的东征策略、庞大的工程项目、沉重的税负劳役,启动了恶性循环,最终结成挣不开的绞索,扼杀了那个曾经辉煌过的朝代。
看着手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脑海里漫长的战线,这位英明的君主提出:“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换言之,对于使用和平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绝不动武;在必须动武的时候,绝不畏战、绝不手软。
比如,631年,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赴高句丽毁京观、收葬前朝将士遗骸,鼓舞民心、震慑外敌;635年,唐军击败吐谷浑,后赐嫁弘化公主以示优待;638年,打退吐蕃的进攻,后许嫁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与番邦结成舅甥之好;640年,实施远征,灭掉与西突厥勾结、屡次抗命的高昌,西北一线渐稳。
640年,李世民派职方郎中陈大德接待来长安朝拜的高句丽太子。这里的关键词是“职方郎中”,在当时,这个职务掌管着全国地图、镇戍、烽堠等边境国防驻点数目,对搜集军事情报这份业务相当熟悉。次年,他送太子回国,利用大唐使臣身份用丝绸收买当地官员,得到自由行动的许可,调查高句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联络沦落在此地的前朝军士。
这一年,高句丽发生了一件大事: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掉唐朝册封的高句丽王及一百余位大臣,另立新君。此后,这位野心勃勃的掌权者北连靺鞨,南结百济、倭国,渐有称霸一方之势。
【注:渊盖苏文,避唐高祖李渊讳,唐史改称泉盖苏文。】
2
一场苦战,白袍猛将登场
643年,被百济和高句丽打到肉疼的新罗遣使来到长安,向唐朝求援。李世民遣使说和,遭到高句丽的拒绝。面对和平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套方案被提上了日程。
解决了自己继承人的废立问题,唐朝最高领导人决定亲率10万水陆联军远征辽东。为应对远征过程中国内和西线可能出现的变数,他须同时分兵驻守在长安、洛阳、定州等重镇。如此一来,既有兵力吃紧,中央政府开始向民间招募志愿兵。
受到唐军打出的几场胜仗鼓舞,百姓参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热情很高,“见往岁击突厥、吐谷浑、高昌,并指期摧殄,无不勇于赴敌,争从招募,矜其臂力者不可胜数,或引佩刀刺股以示勇决。”
刚过而立之年的山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编户”青年薛仁贵就是其中之一。
妻子柳氏了解他的本事,文能下笔著书、武能上马杀敌,“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
不久,薛仁贵投在了河东老乡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麾下,随第一军远征辽东。张士贵是一名骑兵将领,所部多是关陇到河东地区的精骑兵。他在李世民任秦王时期便追随其四方征战、又在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深得皇帝的信赖和器重,将管辖禁军、戍守玄武门的要职交到他手上。
645年3月,李世民从洛阳到定州,道出此番远征的目的:“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句)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北方冀辽地区六、七月间为雨季,辽水大涨,不易行军;八、九月到来年二、三月,天寒地冻,不仅给后勤保障带来阻碍,还加大了攻城的难度。因此,要取胜,必须把握时机。此时,张士贵已经带着前军的部分兵马行至辽河。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守军;五月,利用南风发起火攻,同时令张士贵的精锐部队从西南角猛攻辽东城,不久,唐军攻下了这座高达40米的坚城。
在安地战场上,唐将刘君邛被敌军层层困住,无法脱身。关键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阵,直取敌将人头,将其头颅悬挂于马上,吓退了敌军,由此初露锋芒。
六月,唐军行至安市,高句丽遣将北部耨萨(相当于唐朝的都督)高延寿和高惠真领25万兵依山驻扎,以抗唐军。李世民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
要知道,杨广第一次征辽,出兵过百万(号称两百万),渡辽河时陆军约30万。而唐陆军不过6万人,且奔袭数千里、深入敌阵,并且,随着不断取得胜利,需要留出部分兵力担负起守城任务。接下来,唐军的兵力就更加分散了。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士气的重要性上升,几乎成为能够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此战,薛仁贵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单骑冲阵。迅速掠过敌军箭阵的一袭白袍,在皇帝亲率之四千金甲的映衬下,竟出奇地耀眼。唐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大败高句丽军,斩首两万余人。唐军乘胜追击,高延寿、高惠真率众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李世民坑杀了为虎作伥的3000余靺鞨兵,将约3500名高句丽军官迁至内地,其余皆放回故乡。
从七月起,唐军久攻安市城不下,到九月中旬,辽东草枯水冻,军马粮草难以为继。加之,泉盖苏文遣靺鞨人以厚礼说服薛延陀攻唐,新上位的可汗引兵南下进犯唐土。在这样的形势下,若继续强攻,有重蹈杨广覆辙之虞。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令班师回国。
3
山洪进宫,启动进阶之路
战后,最高领导人召见了这颗新星,赐马2匹、绢40匹、生口10人,封他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任职云泉府果毅。编户薛仁贵从此入了军籍,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跟随自己打天下、坐江山的一众老伙计年事已高,猛将在贞观末年已经渐渐成为稀缺品,薛仁贵让李世民眼前一亮,给出了高度评价:“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不久,薛仁贵任职北门长上,进入皇帝的近卫部队序列,戍守玄武门,后又被提拔为正五品上的领军中郎将,但依然负责皇宫的安保工作。薛仁贵望着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期待再次上战场,如此,他才有机会建功立业,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将。
然而,李世民想得更远。辽东的苦战恶化了他的健康状况,守江山的事业似乎要留给继承者去完成了,皇帝要给儿子留下可靠的人才让他亲自提拔和驱使。
649年五月,“天可汗”留下“辽东行事并停”的遗诏,在长安南边的翠微宫病逝。六月一日,22岁的李治登基。薛仁贵在北门继续等待时机。
5年后,闰五月三日,暴雨倾盆而下。此时,李治正在半山腰上的万年宫里。
晚上,暴涨的洪水袭击了皇宫北门,一些守军被大水冲走,其余大恐,纷纷逃散。此时,皇宫大门紧闭,皇帝正在寝殿休息。危急时刻,薛仁贵攀上门桄,遥向宫中大呼警报。皇帝被迅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后,洪水涌入宫殿。这场天灾,造成了当地3000人死亡。
薛仁贵因救驾之功得到了一匹御马,或许,还收获了一个女人的感激。此时,她腹中怀着第二个儿子李贤。无论此时她是否在皇帝身边,薛仁贵都挽救了她的前途——此时,她还没有成为唐朝最重要的女人,若丈夫身死,今后的人生便是在宫中孤身老死。
次年,武昭仪成为武皇后。
两年后,薛仁贵等到了再度出征的机会。
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就是上期李靖大将军提拔那位)进军西突厥,征讨反叛的阿史那贺鲁。从薛仁贵对形势的了解程度来看,他很可能参与了这场战事。
阿史那贺鲁的部下泥熟屡次恃才抗命,因此被叛军掳走了其妻子等亲眷。唐军击败贺鲁后,得到了泥熟的家眷。按照惯例,在征战中俘获的敌人就是战利品。这次,薛仁贵从大局出发,给皇帝写信建议释放这些俘虏,让百姓们知道“贺鲁是贼”、其余宽宥,从而化敌为友,为唐朝争取了民心。
李治如法炮制,赠与食物、把他们送回家乡。果然盖苏文,泥熟部众自请为唐军效命。
658年,程名振征高句丽。薛仁贵任副将,于贵端城击败敌军,斩首3000余级。次年,他与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人,在恒山对阵高句丽大将温沙门。薛仁贵再次单骑冲入敌阵,弯弓射箭,目标应弦而倒,敌军惊惧溃败。
在石城一役中,某善射敌将箭杀唐军十余人,一时气焰嚣张。薛猛将大怒,策马直奔敌将而来。对方一时惊愕,尚来不及放箭,就成了他的俘虏。十二月,他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生擒契丹王阿卜固,俘获众多。
战后,薛仁贵因功拜从三品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薛仁贵征东古寨。图|图虫创意
4
震慑铁勒,不止天山三箭
559年,曾激烈反对立武氏为后的重臣长孙无忌被流放后身死异乡,李-武帝后共同体终于将关陇集团元老势力推下神坛,真正将王朝最高权力抓在了自己手中。当然,正如同“天可汗”驾崩,权臣老将的去世也带来一个负面影响——曾经被这些元勋震慑住的部落再生异心。
660年,薛仁贵正在东北忙于平叛之时,西北硝烟再起。
661年,对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去世,继位首领转而与唐为敌。李治任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攻击九姓铁勒。
临行前,李治在内殿赐宴,为即将西征的高级军官们饯行。席间,皇帝命人在殿内置甲,给薛仁贵提了一个难题:“古代神箭手一箭能射透7层铠甲,你来射5层给我看看。”
一声响亮的弓声过后,箭已穿透五层铠甲。领导十分精细,当即命人取更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
唐军到达天山,作为游牧部族的九姓铁勒,自恃骑射强于对方,拥众十余万与之对抗,令数十骁骑前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敌军三人,使其余前来挑战的铁勒人大惊失色,只好下马请降。
薛仁贵乘势对敌军主力发起进攻,大败九姓铁勒,坑杀全部俘虏。在多线分兵作战、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若要尽量迅速地解决边患、震慑侵略者,坑俘似乎也是一项无奈的选择。
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擒敌酋兄弟三人。九姓铁勒就此衰落,再无力侵扰唐朝。
实际上,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弓箭就出现了。但是,它在实战中的地位并不突出,通常不会将其作为决战手段。薛仁贵凭借高超的骑射本事,将冷兵器时代面对面的拼杀,发展为相对远距离的射杀搏击,在古代,堪称实现了一次空前的战术进步。
并且,在中国古代,主将善用何种兵器和作战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下的选择,如薛仁贵在骑兵将领张士贵麾下大显身手并非巧合。虽然史书并无详细记载,但是此番薛仁贵给敌人带去的见面礼,很可能是一支精于骑射,甚至善于使用箭阵作战的薛家军。
铁勒余部恐惧,纷纷投降。但郑仁泰并不纳降,将这些人的家眷作为战利品赏给将士。这大概是另一种无奈之举,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下作战,粮草并不充足,若不使其享受战争红利,即打胜仗的战利品,亦可能引发军士不满,甚至引起兵变。
为了保证军士有饭吃,有时将领甚至不得不纵兵劫掠。
郑仁泰得到了一个消息,“敌人的军需物资牛羊马匹遍布原野”。这位16岁便追随李世民起兵的老将,挑选14000名骑兵,脱掉铠甲、轻装奔驰,穿过大漠,到达消息显示的仙萼河区域。
然而,这支队伍非但连敌人牛羊的影子都没看到,还吃光了本就没有多少的粮食。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军士们相互厮杀、以败者为食,回到军营的只有派出数目的二十分之一。
薛仁贵还娶了铁勒女人为妾,并接受了很多财物,当然,这种婚姻是否有政治目的并无记载。
中央政府最高检察官杨德裔以“故杀降人,饥杀兵士”等罪状弹劾薛仁贵,李治认为薛仁贵功大于过,遂予以宽恕。
那时,军中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唱歌入汉关”。
5
再征辽东,辉煌近在眼前
665年年末,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两个弟弟泉南建、泉南产趁其出巡发动政变。前者遣使者向唐朝廷求救。作为宗主国的一把手,李治派遣庞同善和高侃去调解矛盾,结果碰了钉子。
皇帝决定打服这个屡次违抗旨意的藩属。于是,不久前在西北取胜的薛仁贵再次踏上征途。
行至新城时,得知泉男建夜袭唐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遇险的消息,遂率所部急进,及时赶到解救了同僚,斩杀敌首数百级。营州都督高侃在金山作战失利,又被高句丽军攻击。薛仁贵领兵将敌军截为两段,取得大胜,斩首5万余级,并乘胜攻占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之主力部队会合。
李治大喜,手书一封遥寄薛大将军:“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
此时,唐朝开国老将大多凋零,薛仁贵也已年过五十,但仍然勇武无双。接着,他亲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部将认为兵少,不可冒进。他力排众议:“制胜之道,不在兵之多寡,而在于是否善用。”
这次战役,薛仁贵所部杀敌万余人,拿下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皆望风降服。
薛仁贵“并海略地”,与李勣大军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
围绕是否应该归顺唐朝的重要选择,高句丽政权内部再次发生分裂。此时,泉南建已失人心,将军权交给僧人信诚。然而,这位信诚实在很不诚信,大开城门迎接唐军。
于是,高句丽举国归降。唐朝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治理高句丽。薛仁贵升任正三品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受命领兵2万人与刘仁轨留守平壤。不过,后者在次年因病请辞,治理高句丽故地的担子落在了薛仁贵一人身上。史称他“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句丽士众,莫不欣然归化”。
灭高句丽,使薛仁贵走上了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当然,如果他能顺利通过接下来的另一轮严峻考验,或许能够更进一步、走上一个职业军人的巅峰。
他的下一个对手是来自西南高原的吐蕃。
“吐蕃”二字,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在南北朝后期,它“招抚群羌,日以强大”,融合或兼并周边部落以自强。
与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不同,吐蕃贵族早早确立起严格的继承制度,君主称为“赞普”,重臣由王族(称“论”)和外戚(称“尚”)世袭,“父死子代,绝嗣,则近亲袭焉”,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君位继承可能引发的分裂,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顺利交接。
到松赞干布一代,吐蕃统一西藏高原,与唐军对抗遭遇重挫后,通过娶文成公主与唐朝建立姻亲关系,逐步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李世民从辽东返回长安后,646年盖苏文,松赞干布遣使禄东赞上书并进献黄金鹅:“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650年,松赞干布英年早逝,继承人年幼,大论禄东赞(667年去世)掌权, “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
青藏公路要隘巴颜喀拉山口。图|图虫创意
6
败走青海,噩梦因何而生
663年,禄东赞子钦陵兴兵灭掉了前强邻吐谷浑、兼并青海草原,频繁骚扰唐边境,到667年,趁唐朝在东北一线用兵,尽破唐羁縻十二州。
670年,吐蕃势力越过昆仑山到达塔里木盆地,相继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四镇。
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第一次以全军主帅的身份踏上征途,任其副将的是灭高句丽时的水军总指挥、左卫将军郭待封,和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
与平民出身的薛仁贵不同,郭待封出身将门,自己还是个举人,父亲是唐朝第二任安西都护郭孝恪。郭曾任职鄯城,二人平级,此番出兵青海高原,对自己为副将的安排很不满意。薛长官似乎也无法完全管束这位不听话的下属。
唐军行至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距吐蕃约150公里,距唐之鄯城约200公里),将要赶往敌人的主要据点乌海城时,薛仁贵指出,此行路途遥远,路上还有瘴气,军队不能久留,因此令2万人修建防守工事,把大量辎重留在宽阔平坦的大非岭,留1万人守备,余众轻装上阵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军,打完胜仗再回师。
部署完毕,薛仁贵率军先至河口,打败了敌人,获得大量牛羊补给,遂留在乌海城等待后军增援。然而,郭待封并没有按照事前说好的计划行军,带着粮草辎重缓缓而行,没到两军会合的地点便遭遇敌军,自己的军需品全被劫掠,薛仁贵无奈退守大非川。吐蕃趁机再出40万军来袭,唐军全军覆没,唯主帅与两个副将狼狈逃回长安。
此后,吐蕃势力大增,成为唐朝一大边患。
作为主帅,如此战局,是要掉脑袋的。帝后“二圣”考虑到薛仁贵曾有大功,再加时当下朝廷猛将严重不足,遂将他贬为庶民。
那么,平民薛仁贵之后去做什么了呢?
由于前劲敌高句丽和百济已不复存在,一家独大的新罗野心膨胀,对唐在此地的势力忌惮。关于接下来的那场战争,由于史书的语焉不详,后世有两种说法:其一,薛仁贵于671年参加了对新罗的作战;其二,675年,薛仁贵接替刘仁轨,以平民身份在龙门石窟为帝后修造佛像。有学者援引《龙门石窟研究》内容“薛仁贵奉为皇帝、皇后敬造阿弥陀像一躯并二菩萨……咸亨四年(673年)五月造”为证,认为至少在673年之前,薛仁贵仍以平民身份为帝后修造佛像。
【注:672年,在武后的授意下,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开建;674年,武后加封“天后”,与李治并称“二圣”。】
无论哪种,在上元年间(674年至676年)的某一天,薛仁贵或因为有大臣弹劾或因为在对新罗的作战中失利,军旅生涯再次被叫停,被贬至远离长安2500公里的广西象州,后因朝廷大赦天下得以回家养老。
7
最后一战,老将余威尚烈
681年,李治召见了这位老将,好言安抚:
“如果不是你,早在万年宫那年朕就变成了鱼。你为朕平灭九姓铁勒和高句丽,使他们向中国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朕怎么会忘记!但是,有人弹劾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全军覆没,你令我失望的就这一桩。现在边境不稳,瓜州、沙州的商路阻滞,你怎么能安稳地在家睡觉、而不再披挂上阵为国效力呢?”
于是,68岁的薛仁贵成为从五品上的瓜州长史。这是个官位不高但十分重要的岗位,正需要一位作战经验丰富且不计较官位的将领。
682年,阿史德元珍率军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
两军阵前,敌军照例大喝:“对面唐将是谁?”
唐军:“薛仁贵。”
突厥人又问:“薛将军已经死在了象州,怎能复生?”
薛仁贵脱掉头盔、走到阵前,敌军见面大惊,许多人竟然下马排队拜揖,无心再战,纷纷退走。薛老将军乘势挥军追击,大败敌军,斩杀上万人、俘虏3万人、得驼马牛羊3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
这段历史在今人眼里似乎有点夸张,其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万人敌”之能的将领,对整个军队的激励作用相当大,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次战役的胜败。并且,对于在马上讨生活、一向拿武力说话的游牧部落,让他们都望尘莫及的骑射水平,在使其敬佩的同时也为之胆寒。
此役似乎为薛仁贵并不圆满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颇为体面的句号。683年,既有前敌冲杀破敌之勇功、又有帅帐谋略决胜千里之才能的薛仁贵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终年70岁。
唐朝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注:另说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李隆基曾经对薛仁贵之子说:“卿父(薛仁贵)勇猛罕见,古之未有。”
活着就被敌人神化了的薛将军创造了“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等奇迹。而这种奇迹,恰恰证实了中国古代兵家的看家本领:“习武以修身、用武以进身、扬武以立身、弘武以万世留名”。
附:薛仁贵简历
姓名
薛礼,字仁贵
生卒年
614年至683年
籍贯
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
性格
勇猛、果决、有谋略
职业
军事家
职务
游击将军、北门长上、右领军郎将、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安东都护、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等(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贡献
抵御外敌,捍卫中国统一国土安全
作品
《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已佚
参考资料:
⒈﹝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⒉﹝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著《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⒊﹝南宋﹞张预编著《十七史百将传》
在和平时期,战争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集体忘却,直到又一次战争猝然到来,才会在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兴旺发达,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压和忘却。
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记战争的灾难和教训,即使是在国家长久和平、兴旺发达的时候,仍然需要发扬重视国防和军事的传统,做到警钟长鸣、武备常新。
中国兵家学说的世界性研究热潮经久不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重新挖掘与发现中国古代兵家价值意义重大。因此,库叔邀请军事科学院原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蒋亚民研究员推出“中国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读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到清末对我国军事乃至历史进步发挥重大影响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读那些被后人奉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传世兵书和古代阵法。
注:依次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孙武、孙膑、墨翟、乐毅、李牧、白起、吴起、尉缭、王翦、张良、韩信、卫青、班超、诸葛亮、杨素、李靖、薛仁贵、郭子仪、韦睿、耶律休哥、岳飞、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达、戚继光、邢玠、郑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库叔提供25本《国家何以兴衰》赠予热心读者。本书将中国道路置身于历史大视野进行审视并揭示其世界意义,具体分析了国家能力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中国崛起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意义。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