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18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然而,作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印度此次只派出副总统奈杜率团参加会议,印度总理莫迪则是在2017年缺席会议之后再度缺席今年的会议,他也成为首位缺席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印度总理。
作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创始国,乃至某种意义上的“领袖”,印度总理再次缺席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情况,也让外界对印度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疑虑:印度是否要放弃其传统的“不结盟”外交?印度外交政策是否正在出现巨大转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不结盟运动,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所谓不结盟运动,现在估计应该已经很少人关注了。不过在冷战早中期,该组织一度十分风光,它成立于1961年9月,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倡议创建,到现在为止有120个成员国——基本上都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此外还有20个观察员国(中国于1992年成员其中之一),10个观察员组织。该国际组织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
听着挺拉风,但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实质约束力。在架构上,该组织可以说是超级松散——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
不过,虽然没有什么约束力,但并不能说该组织存在就没有意义。正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在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无所不用其极,小国们为了不被两强裹挟,就折腾出这样一个组织来相抗。虽然不结盟运动的弱者集合体结构,以及松散组织架构,决定了它也做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反抗,但遇到谁被欺负,大家同气连枝,在国际政治舞台给两强添添堵还是可以的——这对超级大国的霸权多少也能起到一些约束。
而对印度来说,意义就更大一点。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在美苏之间游走,左右逢源捞取好处。正所谓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美苏毕竟不是棒槌,给好处的同时,同样也会带着附加条件,希望拉拢对方站队。
只不过,印度只想要两强通吃,不想明确站队。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不结盟,除了操作上要讲技巧,也得有些资本。而在众多资本中,不结盟运动也算是其中之一。通过创建不结盟运动,并凭借实力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带头大哥,印度多少也能获得一些政治资本,让他能够抵御两强的逼迫。
而这种思路到冷战后依然在延续。冷战后,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美国却依然存在,而且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于印度与美国围绕印度洋霸权的潜在矛盾,还是抵御美国霸权波及,维持自身独立性的需求,乃至于在追求多极化格局的目的,印度依然有利用不结盟运动为自己贴金壮胆的利益诉求。
但自打莫迪上台后,情况似乎已经改变。从莫迪对不结盟运动的怠慢来看,似乎这位立志于实现印度大国梦的强势领袖,对这个“盟主”之位已经越来越不在乎。
为什么会这样?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印度自身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本质上就是一群小国弱国的联合,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弱者的政治合作,来提升抵御强者进逼的能力。
这在以前,还是符合印度的国情定位的。印度虽然是南亚大国,面积不小,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力比较孱弱,别说比不上美苏了,就是英法日这些第二梯队的国家,也比它高上一大截。这样的情况下,捍卫自主权力对印度来说才是第一位的。
但现在,印度国力已经有了很大增长,虽然跟美中这些大佬还是没得比,但也远非吴下阿蒙。而在国际层面,印度GDP已经上升到全球第六,航母、核弹什么也都有了——虽然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印度仍然是个搞笑阿三,但实际上,它已经具备了准世界大国的体量。
到这一阶段,印度的国家定位就变了。它再满足于小国定位,而是越来越将自己作为大国来看待。
而基于大国立场的话,不结盟运动其实纯粹就是给他们添堵的——什么捍卫独立自主,反对大国干预渗透之类,完全和大国拓展影响力和势力范围的路径相背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国都是要搞政治渗透和实力范围拓展这一套。比如中国,它的全球影响力扩张,就主要是基于经济路径,政治上则死守不干预他国内政的原则,也尽可能避免主动与人爆发直接的政治和军事冲突。
但中国可以,印度不行。中国可以这么玩,是因为它是世界工厂,有以经济为媒的资本。印度没这个资本,如果它东施效颦,那最后只能鸡飞蛋打,啥都捞不着。所以,凭政治乃至军事手段拓展影响力,对印度实现所谓“大国梦”来说是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就和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发生了冲突。虽然印度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到这一步,但按照莫迪的路子搞下去,未来恐怕不可避免。
当然,虽然是冲突,但如果不结盟运动具备足够价值,印度还可以尽量在里面能混就混——毕竟印度是这个组织的主要创始国,也是这里面最具份量和影响力的国家。这个带头大哥身份得来不易,没必要主动淡化。
但问题是,不结盟运动实在是太松散,太缺乏力量。说白了,这个组织现在的真正作用,就是一帮在国际政治舞台严重缺乏话语权的效果,基于反帝反霸的共同宗旨,一起出来喊两句——就是这个喊,还经常得看大国脸色。其他时候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小。至于印度真正需要大伙儿赞襄的,比如联合国入常之类,各国照样是要么看自己有没有好处,要么看大国脸色,根本不CARE印度这个所谓不结盟运动“盟主”,倒是在全球弃核方面,各小国万众齐心,在联合国大会上大投反对票——让同样作为拥核国家的印度好不尴尬。
总而言之,不结盟运动从创建之初,就意义有限,随着时间推移,对印度来说愈发成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果没什么坏处,那印度继续在里面充老大倒也无所谓,但现在这个不结盟运动,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印度的国家发展形势,更跟不上印度的自我期许,这种情况下,印度对它的态度,自然也就一天冷过一天。
而除此之外,印度内部政治流派的更迭,也影响到其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不结盟运动是尼赫鲁搞的,尼赫鲁是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家族至今依然把持国大党。而今天印度掌权的莫迪则是人民党。而提升印度国际地位的思路方面,尼赫鲁更喜欢搞大外交,营造印度软实力;而莫迪是个以民族主义旗号上台的硬茬,更喜欢彰显印度强势形象。
不同的思路,决定了双方对不结盟运动的理解也完全不同——从尼赫鲁的国际政治思路来说,不结盟运动虽然没太大实际作用,但好歹场面够气派,印度成为该组织“领袖”,也是印度强大的一个象征。而莫迪,则更喜欢直接来硬的,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塑造民众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像不结盟运动这种驴粪蛋子面儿光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对他的胃口。再考虑到这还是政敌国大党的政治资本,将其淡化冷处理,就更加顺理成章。
而莫迪的这种态度,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印度的一种价值转向,无论是基于印度国家实力的变化,还是其战略思路的改变,未来的印度,可能会在国际政治舞台的角色和定位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印度不再满足于小国思维下的独立自主,甚至不再满足于南亚一隅的划圈限定不结盟,按照莫迪的价值取向,这个国家,可能会更多的参与到重大全球性事务中,并运用主流大国中所流行的“多边结盟”范式,来维护和拓展自身的利益。
未来的印度,会比以前更不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