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就是事先安插“伏兵”,以待来敌而歼灭之。《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用药思路正含有“以逸待劳”的兵法思维。
以逸待劳,是兵家津津乐道之胜战计。
古来以逸待劳取胜的战例很多,比较著名的,当是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细思量,此计得成之关键处在于两点:一是定要算准对方的进攻路线,二便是要在对方进攻线的恰当位置埋伏。若此二条皆做到,此计可胜;反之,则无功矣。
当然,《伤寒论》中也有类似以逸待劳的经文与方剂。
诸君知道,少阳病的特点之一,便是兼证颇多。因为少阳主枢,经腑皆在体侧。体侧处,亦前亦后,亦里亦外,亦阴亦阳,少阳受邪,邪气极容易传递给阳明与太阴,所以,少阳有病,也极易引来阳明与太阴之证。
下边,我们还是先看《伤寒论》原文,其中第九十六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试分析之:“伤寒五六日”,是说患者得了伤寒已过五六天。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相比于“发热恶风”之中风,是伤于阴也。“伤于阳者,七日愈;伤于阴者,六日愈”,今伤寒已过五六天,病仍没自愈,又“中风”,中风伤阳。“风伤卫,寒伤营”,风寒皆中,卫营两伤,说明此时患者已表里受寒,也即寒邪已经太阳经传里。
那么寒邪传到何处了呢?大家知道,六经病传,途径有二:一曰循经传;二曰阳经传阴经。太阳寒邪循经或乱经传,可传入其他五经。看下边症状一一“往来寒热”,便知寒邪已传人少阳经也。因为少阳在侧,犹如门扉以逸待劳的意思,里气不足,风邪入里;里气足,风邪于外。内内外外,往来寒热。何也?这是因为少阳之象为朝阳,为一阳,三阳之中是嫩阳,虽然弱微,然呈上升趋势,是故受邪后如云翳遮日,极易游走变化。当寒邪伤了少阳,少阳经受邪寒,必定发冷;少阳经阳气受寒邪侵袭,然积蓄力量反击,邪正相争就发热。又因少阳是弱阳,抗邪力量毕竟不足,寒邪便极易侵入阳明,阳明受邪,寒气入里便化热;体内正气当然也会奋起抗争,驱邪达表,“打回原形”,又化为太阳受邪,必为寒。正邪交争不断,入里化热,达表为寒,是故寒热往来也。
“胸胁苦满”,因少阳经过胸胁,今邪在经脉,经气不利,致胸胁苦满也。
“嘿嘿不欲饮食”,“嘿嘿”,精神不爽,呈现抑郁状,“不欲饮食”,当然就是不想吃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寒邪循少阳经脉入腑化热,胆腑有热,又胆主疏泄,疏泄失司,情致不畅,是谓嘿嘿;胆气最易犯胃,胃气不和,是故不想吃饭。
“心烦喜呕”,心烦,是因热邪循少阳经别上扰心神所致;而喜呕,则还是因胆气犯胃,胃失降浊,气逆成呕。
以上为少阳病之主症,下边便是连续几个或见症也。
“或胸中烦而不呕”者为何?胸中烦,提示热邪上扰,因少阳经别通心脏,布胸腔,入季胁,是故或可见胸中烦;至于不呕,则说明不见胆气犯胃也。
“或渴”,说明此时少阳之邪已传入阳明,阳明达盛,必然伤津液,津液被伤,于是口渴。
“或腹中痛”,脾主大腹,今腹中痛,说明少阳之邪已传入太阴,少阳气郁,木郁土壅,脾络失和,气滞血结,于是腹中痛。
“或胁下痞鞭”,少阳经过胁下,邪在少阳经脉,经气不利,便见痞硬。
“或心下悸”,心悸者,水邪凌心可见症也。少阳受邪,三焦不利,三焦者,水火气机之通道,今三焦不利,水道不通,便可见水邪凌心。三焦水不利,也可见“小便不利”之症也。
“或不渴”,提示少阳之邪没传入阳明,没有热盛伤津之状况。“身有微热”,说明邪在太阳。“或咳者”,说明水邪犯肺。
综上,可知这少阳之病可以引来阳明、太阴或太阳之病证。如此复杂之少阳病,怎么治疗?仲景给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以逸待劳的意思,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面,笔者谈了兵家之计,以逸待劳。从小柴胡汤的用药组方来看,其便恰是有这以逸待劳之思路的运用也。为何这样说?且听鄙人道来。还是先看这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共有三组七味药,其一为除郁清热药,即柴胡、黄芩;其二为除痰去水药,即半夏、生姜;其三为补药,即人参、甘草与大枣。这三组药怎么就体现了以逸待劳的精神呢?通过上边《伤寒论》原文分析,诸君已经明了,这少阳病极易引来太阳、阳明与太阴之病证。也就是说,仲景先师早知道这少阳病的传变方向,所以,你来看他用药,除清少阳热除少阳郁之外,用了半夏、生姜,这二味药不但助柴胡除郁,更重要的是,能治中焦胃中痰饮,此为伏兵之一。另外,人参、甘草、大枣,非但补少阳之气,还补太阴之气,因少阳之邪极易传太阴,那么用此三味药补脾在先,可谓伏兵之二。这两组药,均起伏兵之作用,目的便是等那少阳之邪来侵犯,一举歼灭之。此,正“以逸待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