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区深圳再次表现出先行者的魄力。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魄力,不仅出现在科技领域,还出现在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领域:消费。
2021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达9498.12亿元,距离突破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深圳在消费领域迎来重要的临界点。
科技的深圳广为人知,而消费的深圳悄然生长。悄然增长的消费深圳,会继续带给人惊喜吗?
收入与消费
2021年7月,屡次获得政策先行授权的深圳,在一份国家名单上名落孙山。这份清单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上榜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
在很多人印象中,深圳榜上无名的理由或许很简单:深圳一直以来都是一座“搞钱”的城市,却不是一座消费的城市。
2021年深圳GDP突破3万亿元,但是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在GDP十强城市中最低。
收入和消费的反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深圳消费上的短板。
深圳存在消费短板的原因有以下三种:一是深圳人不愿意消费;二是在深圳消费不方便;三是深圳人不在深圳消费。
为什么深圳人不愿意消费?这与困扰深圳多年的“老顽疾”高房价有关。一线城市房价高人人皆知,而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更是一枝独秀。
从历年的房价收入比来看,深圳遥遥领先于其他一线城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显示,深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9436元,低于北京(185026)、上海(174678),略高于广州(135138)。深圳与广州相比,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不大,但是深圳的住房均价要远高于广州。
2020年,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远高于北上,是广州的两倍。简单来说,如果在广州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需要40年,那么在深圳就需要80年。
高房价、高租金,挤压着深圳居民的消费力。
还有消费需求能不能被满足的问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赵圣慧曾指出,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核心问题是“消费中心”功能不足,线上无大型电商平台,线下无标杆性核心商圈和高体验性特色旅游项目,缺乏对周边、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吸聚力。从一线城市奢侈品牌入驻代表性商业项目来看,深圳仅有罗湖万象城具有品牌效应,而上海有14个、北京有8个、广州有2个。
深圳尚未形成与本土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消费承载力。当消费无法被满足时,这份消费热情就会外溢。
深圳北邻“千年商都”广州,南邻“购物天堂”香港,跨境电商也在逐渐兴起。深圳不仅无法“虹吸”周边城市的消费,本土消费份额也在外流。
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曾指出,2013年全年深圳市民赴港消费金额约为455.4亿元。
另据数据统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高端消费回流,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达24%,比上一年提高2082亿元。
由此可见,消费分流对深圳本土的消费增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毗邻广州、香港对于深圳市民来说是利好,但是深圳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留住本地消费的同时,“吸虹”周边城市的消费。
科技与消费
深圳如何一步步解决“居民不愿意消费、消费承载力不足、消费分流”这三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深圳发展的核心:科技。
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广州等城市不同,深圳缺乏高校、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深圳能够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因为其具备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和强大的科技市场化能力。
从过去十年的人口数据来看,深圳依然是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从2010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720万人,在一线城市中位列第一。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增加了328.69万人。
虽然2021年深圳人口增量仅有4.78万人,但深圳正在调整人口政策吸引中高端人才流入,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速放缓是“高阶”工业化和“高阶”城镇化带来的结果。
此外,深圳正在以特区速度建大学。据深圳教育局统计,近十年来深圳平均一年建一所高校,至2022年,深圳已有15所普通高校。
深圳正在建设高校、招揽人才,在弥补先天不足的同时,市场文化的加持也使其核心竞争力——“科技市场化”进一步显现。
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分析深圳时曾写下这么一段话:
“深圳吸引着无穷热衷于新制造方式的企业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带着一个想法来深圳,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原型设计、测试、制造并推向市场。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让企业成为可能,产业链上很小的一点事就可以做成一个大企业。”
科技赋能传统零售业的典型案例则是,百果园的新零售转型之路。2019年,百果园上线“百果心享”生鲜平台;2020年,百果园推出社区团购平台“熊猫大鲜”,涉足社区团购。高新科技正在为传统零售业增添羽翼。
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花涛也曾指出:“我们现在正在探讨,通过AR/VR技术让消费者直接看到一个果园是怎么培育水果的,消费者可以看到一棵棵果树,甚至某棵树上的某一个果子,然后直接下单,而果园则立即把这个水果打上标签,若干小时后,这个水果就到消费者手上了。”
以科技为依托,改变传统的零售方式所带动的经济与消费增长喜人。数据显示,百果园2021年收入为102.894亿元,同比增长16.2%。
深圳做了什么
“五一”假期,深圳着实火了一把。深圳市有关部门曾宣布从4月28日起至5月底期间,将陆续向在深市民发放5亿元消费券。
银联商务大数据统计,深圳全市在五一假日期间消费氛围浓郁,整体消费金额超230亿元,同比呈上升趋势。
深圳凭借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持市民消费、释放市场活力的决心可鉴。“真金白银”的激励方式,在深圳以往的政策中早已有所体现。
2020年,深圳市出台创新举措,支持线上企业拓展线上业务,推广“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全渠道矩阵营销,打造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按照其商品零售额增量部分的0.5%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奖励上限1000万元。
以“直播带货、线上消费”为主的“指尖经济”既省时间,又省地方,恰好直击了深圳消费的命门。
可喜的变化是,2021年深圳网上零售表现抢眼,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4.3%;2022年第一季度,网上零售延续高速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5.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至14.3%。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深圳中高端消费回流明显,但是要在疫情后保持增势,深圳需要在“窗口期”关闭之前弥补自身的不足。
2022年2月18日,深圳市提出,至2025年深圳全市将新增200家离境退税定点商店。
我们可以看到深圳正在加码免税店建设。但是免税店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如何引进多样化的优质商家?如何为消费者带来更优惠的价格与更好的消费体验?
深圳需要打造出与香港不同的“消费天堂”。
美国著名学者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发展史》中提及: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
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历史,深圳是人类想象力巨作的证明。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在科技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消费领域,深圳还有很大潜力。“科技+消费”的深圳故事,是否还会像过去的特区故事一样精彩?
参考材料:
1.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2013年深圳市民赴港购物情况调查报告》;
2.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57城人口增长榜2021》
3.《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深圳历史,2021.05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南方周末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新消费发展论坛将盛大举行。
论坛将集合权威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界代表的专业智慧,聚焦国民经济形势及消费结构升级热点,探寻新发展格局下的创新路径;同时,南方周末还将打造系列专题策划,挖掘新消费前沿实践样态与重点议题,推动新消费领域的发展。
南方周末研究员 石登江 设计 石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