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为“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诗经有多少篇,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作品共有305篇,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其中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除了这305篇既有篇名又有文辞的,另有“笙诗”6篇,只存篇名,无诗诗经有多少篇,叫做有目无词,一般认为它们只是有声无词的笙曲。
《诗经》所收作品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间。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有一些西周初年的作品,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中的作品,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国风•陈风》中的《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99年之前。关于《诗经》中作品的时代,特别要提到的是《商颂》。《商颂》究竟产生于何时,历来有争议。关键是对《国语•鲁语》中一段话的理解: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这段话关系到《商颂》的产生年代。正考父是孔子七世祖。按照《国语》所说,究竟正考父是拿原来商代的颂歌到周朝太师那里去校正音律呢?还是他本人进行整理修订或加工?抑或他本人作诗献之?今文经学家认为《商颂》为春秋时期宋国人所作,古文经学家认为《商颂》为殷商人所作。清代的魏源以及皮锡瑞、王先谦等学者认为《商颂》乃是宋诗,近代学者王国维撰《说商颂》一文,以殷墟卜辞证明《商颂》非商代作品,现代学者郭沫若、顾颉刚等也赞成王说。但是,随着古史研究的深入和地下文物的发掘,商颂为商诗之说,又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当代学者杨公骥、公木(张松如)等分别撰文,以为《商颂》系殷商时期作品。(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杨公骥的《商颂考》和公木的《商颂研究》等论著。)《商颂》若是商代的作品,那么,《诗经》的起始年代就应推前到商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