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灞水两岸文学》
刘少青
后天即是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祭祀节。但还有一个节日与之相连,却往往被大家忽视甚至遗忘。
这节就是寒食节。
传说寒食这一天,人们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全国不准生火,以此纪念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忠臣贤士。
在山西省晋中市东有座山最初叫绵山,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历史游览胜地。
此山的盛名,与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叫介子堆的人携母在此隐居有关。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丽姬欲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便对晋献公其他的儿子大加迫害。晋太子申生被害致死,重耳被迫流亡。
在一个荒凉的地方,重耳与他的几位随行者又饥又饿。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也随着重耳一起流亡。
他见周围实在找不到吃的,便
走到无人处,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他把腿上的伤口包好,用自己的肉煮了一碗汤给重耳。喝完肉汤的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知道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心中大为感动。
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几位功臣,但这其中却没有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屈,让他去邀赏。介子推却不这样想,他说我帮助公子逃亡,没什么值得赏赐的,那是我的本分。
就这样,无意为官的介子堆不愿与这些贪财小人为伍,携带老母,悄悄地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追悔不迭,便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一时之间很难找到介子推。这时,有人献计围三阙一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
晋文公听了这个愚蠢的建议,下令火烧绵山。大火过后,却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的身影,
山除了变得光秃秃的,和以前没什么两样。晋文公很是焦急,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却发现了介子推的尸体。在一棵老柳树下,介子推的尸体还保持着背他母亲的姿势。
晋文公悲痛不已,后悔不该放火烧山。树洞里还有一封介子推死前写的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因为后悔用火烧山,他又宣布:
介子堆忌日这一天,命令国人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全国不准生火,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来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颗死去的柳树又抽出绿芽来。晋文公大为惊奇,心想这一定是介子推之魂,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始终铭记介子推让自己“清明”的话。此后果然“清明”。他励精图治,勤政廉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有关介子推传说,不同时代的史书多有记载,看来历史上确有其事,只不过在历史的演进中不同时期有所增益,使其变得愈发神密感人。
如此看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寒食节”与“清明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从时间上说,寒节食也是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狗、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不过现代社会也有学者对“清明节”有不同诠释。
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清明”与“寒食”,一为时令节气,一为传统节日,本是两码事,但因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因此,一般而言“清明节”与“寒食节”并不是同一天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非常情况下,两节会偶尔巧合同一日。
作者简介:
刘少青,蓝田原上人。2017年底开始写作。先后在《丝路原创文学》《滋水美文》《西部文学》《乾陵文苑》《灞水两岸》《五谷文学社》《蓝天文苑》等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游记、评论五十多篇(首)。百度、搜狐、新浪、腾讯、今日头条、界面新闻、陕西文化总站等网站多有转载,部分作品被纸媒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