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从媚笔泉遗址下来,没有走多远,同行的人指着一大片荆棘杂草灌木覆盖的地方告诉我,这里原来有一座庵堂,可惜现在只剩下一堆乱石。于是,记住了在古老的媚笔泉附近曾有座庵子。
回来后立刻翻阅清道光七年《桐城续修县志》,虽然在寺庵中没有记载,但是在與地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次左一脉南行为走马岭,分枝向东北为澹云庵,尽於泻园庵之南。又南之媚笔泉,尽於石马潭之北走马岭。”
根据这段描述,能准确地得出结论,他们所说的庵子就是澹云庵。泻园位于龙眠山的双溪村,明朝宰相何如宠辞官后为了侍奉母亲在这里所建,现不存,只剩下一座别峰禅寺,当初应该称为泻园庵。澹云庵正处在泻园庵之南,再往上就是媚笔泉。
古桐在唐时有县令张孚卿为民求雨,当时求的是上马雨,还没有等他回衙,连人带马一起被滔滔洪水冲走,一直冲到王家坪下的石潭。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石马潭”。潭之北正是走马岭,随文学采风活动去过一次,岭上风光无限,站在岭上远远的就能看见境主庙水库里的水。
澹是个多音字澹,读作dàn或tán,是指水波摇动或恬静、安然的样子。澹云庵,多么美的名字,默念着,眼前就仿佛出现:水面宽阔缓缓东流到海,远方山色空濛,缕缕烟霞缭绕辽远,那天淡云闲的景象。
今天再次站在这座庵的遗址前时,才真正地感受到澹云庵确实是存在的,鲜活的,就像媚笔泉澹,可惜就是找不到鳞丝半爪的痕迹,如果没有当地人介绍,我也断然不敢把这片茂密山林与一座寺庵生生地联系起来。
眼前一片原始景象,植被挡道,找条路都不可能,若走近茂密杂乱的草木植被中,裤腿上、衣服上立马黏满了鬼针草,植被似乎也不欢迎你,所以还是知趣别打扰了。
此刻,无声无息、只有秋风拂面,山岭庄严,慢慢的佛音四起,音传四周,怎回事,幻听了?百年前那个僧人是否和我今天来的一样,到处是杂草,灌木,接着有了茅棚,再后来就建成澹云庵。
澹云庵的位置极佳,背后还有媚笔泉等文化遗存。既然澹云庵出现在清道光年间的县志里,那么它建成就该有200年光景,甚或年代更早。
毋庸置疑历史上真真切切地有过澹云庵的,就象毁废不存的柳林庵、大宏庵等寺庵一样,它们都接供过几百年香火的鼎盛,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些寺庙是不存在的。那些年到访过媚笔泉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我想他们或许都到过澹云庵。毕竟澹云庵吃的水还是媚笔泉流出来的?
泉不复存在,庵也了无痕迹。丛林中歇一歇,享受秋风,暂避尘嚣,草木为伴,放眼秋色,免费享用一下龙眠的旧时光,真好!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