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①问曰:“何为②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③,则民服;举错诸直,则民不服。”

[原文通释]

鲁哀公问道:“怎样做老百姓才能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不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提拔不正直的人安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从。”

[注释]

①哀公:鲁国国君,鲁定公的儿子,姓姬,名蒋。“哀”是死后的谥号。在位二十七年。

②何为:怎样做,做什么。

人不彪悍枉少年_枉_枉则直中枉读音

③举直错诸: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举,选拔,提拔,推举。直,正直、正派的人。错,同“措”,放置,安排。诸,之于,其中的“于”相当于“在……之上”。,不正直、不正派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

[解读与点评]

在对“孔子”的称呼上,本章与前面其他各章不同的是使用了“孔子”。查《论语》中这样称呼的章节为数不少。其他还有,本篇第21章,《八佾》第1章、第19章,《雍也》第3章,《述而》第19章、第31章,《泰伯》第20章,《子罕》第2章,《乡党》第1章,《先进》第6章、第7章,《颜渊》第11章、第17至第19章,《子路》第13章、第15章、第18章,《宪问》第5 章、第19章、第21章、第24章、第33章,《卫灵公》第1章,《季氏》第1至第11章,《阳货》第1章、第5章、第18章,《微子》第1章、第3至第6章,《尧曰》第3章——共四十四章六十八处。 有人认为《季氏》篇多章都不称“子曰”而称“孔子曰”,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这有可能。但全部《论语》中这些章是不是都不是“孔子弟子所记”的呢?我注意到,散见于各章使用“孔子”称呼的多是在记叙的文字中:他国人来拜访对话时、孔子与国君交谈时、他人特别是他国人指点孔子时。

“何为则民服”中的“服”,不仅有“服从”在其中,恐怕还有“服气”的含义。只有服气才能服从。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安邦治国要用好人,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经对弟子樊迟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不理解老师的话,就去向同学子夏请教,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远离了;商汤王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远离了。”(《颜渊》第22章)

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就对人民有利,人民就拥护;选得不好,就会害国害民,人民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正直与否,而且考查的难点恰恰在于参与考察的人正直与否。

本章形成成语“举直错”“举直措”“举直厝”,另与《颜渊》第22章有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