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 如何面对老龄化进程,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行业的趋势和前景,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3月5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草案》 2023年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要涵盖发展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扩大普惠养老供给,构建居家、社区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研究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岁月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人注定无法避免衰老。 当前,全球社会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8%; 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 据国家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 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1/3以上。
面对老龄化和了解人口结构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生活,关系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面临更大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老龄化进程具有诸多“中国式”特点:一是“未富先老”“未成年”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政策尚不完善。 完全的; 二是老年人口异质性强,需求层次多样; 三是区域和城乡差异较大,农村养老挑战严峻。 四是具有制度优势和基层组织优势,多个责任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国内高校老龄化研究第一实体智库复旦大学老龄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风》养老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老龄化进程、区域发展与治理体系,探讨老龄化进程中“中国式”的特征、挑战与机遇。
为什么要谈“中国式”养老?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式”养老带来的挑战既直观又复杂。 作为一种人口现象,老龄化将明显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而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微观个人、中观产业和宏观社会,并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报告》指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将面临家庭功能弱化、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不足、医疗服务需求上升、养老供给不足和短缺等问题。农村养老服务不均衡,城市养老服务结构不平衡。
比如,人口结构会老化,家庭功能会弱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不断降低,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增加。
残疾人和半残疾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服务需求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失能和半失能人口的比例将增加,对护理机构护士的需求将显着增加。
宜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物质环境改造缺乏标准和深度。 目前,我国宜老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物理环境老龄化改造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权威、统一、完善的老龄化改造标准; 彻底的、肤浅的现象。
面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把握时代潮流下的“中国风”机遇
挑战和机遇永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将是“中国式”养老打破困境、蓬勃发展的关键。
在厘清“中国式”养老面临的挑战后,《报告》进一步从宏观政策环境、传统文化背景、老年人财富积累、科学性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式”养老。科技发展与养老产业的融合。 机会被整理出来。
比如政策环境。 当前,老龄化问题被视为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 “中国式”养老发展将长期处于相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中。 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这个政策机遇,就可以将机遇催化成红利。
传统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延续了几千年。 在中国文化和生活的语境中,家庭和社区仍然有其独特的内涵。 “中国式”养老无疑具有独特的家庭文化优势,我们的“社区”也不同于西方。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社区”脱胎于传统的邻里文化和地方传统,由许多家庭聚集而成。“大家庭”更接近于“社区”的概念。
晚年积累财富。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如能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有效培育老年人口消费需求,可及时把握机遇,充分挖掘未来老年人消费潜力,推动“中国式”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整合养老产业。 《报告》对养老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当前,养老市场中金融、医疗、地产等跨领域合作十分普遍,且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有机融合。
以综合性金融集团平安为例。 近年来,平安推出中国版“托管医疗模式”,代表支付方,整合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相关市场供应商,积累平台整合优势,形成一体化模式。 “金融保障+健康管理+品质养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
平安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金融产品为基础,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创新。 在养老基金方面,平安推出了个人养老金、养老年金、税延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 平安银行、平安人寿、平安养老保险、平安基金积极参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布局总结。 二是依托集团金融、医疗、科技一体化优势,构建全生命周期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平安打造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医疗”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其中,居家养老已覆盖40多个城市,高端医疗已在蛇口、深圳、深圳。 广州荔湾、上海静安等一线城市推出老城项目,佛山等新一线城市推出“怡香城”项目。 三是精准定位养老需求,提供专属定制服务。 无论是健康管理、优质健康养老社区还是居家养老服务,平安始终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解决方案。
衰老过程仍在加速。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锚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把握窗口期,推动健康老龄化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老年人健康的支持。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发展阶段已经从建立初期的“强机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高质量”模式。 总体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逐步明晰,政策法规建设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步形成,覆盖面逐步扩大,容量逐步扩大。建设持续增加。 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制定也从注重家庭和个人责任向多元主体责任转变,从强调单一政策的制定向注重综合政策体系建设转变,从注重宏观改革向强调统筹推进转变。精细化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养老行业的趋势和前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展望下一个十年,成熟有质,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