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恒写巴金《家》第一版封面
写这篇小文章花了很长时间,事情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1975年9月15日日记:“庆。吴庆安从库伦旗回来,他说我不在师范学校的名单上,如果是,我去哪里了?也许我还在师范学校学校。前途未卜,我很想离开农村,所以一看到上面说可以报考工农兵大学就去考试了。当时我们也听说了知青返城政策。)吴庆安、关禄和吵着要退学,后悔去师父。巴金的《家》在滇流传(知青集体户,即知青滇),灰色的气氛,灰色的情绪——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连续两晚去老乡家吃地瓜,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吃,跟今年的老玉米一样。几年来这几天的情绪波动。如果学校在通辽,我会去吗?——我对回北京失去希望; 如果我不去上学,我什么时候才能确定? 你能回北京吗?”
10月2日:“多云阴天,今天让我看院子,不去老师学校,我还能坚持这份工作,我应该努力工作,给自己留条后路。谁偷菜晚上简直跟不上了。昨天来了启力的通报,点名批评我,因为看了《家》这本书。再一次听说是库伦老师,不管怎样,我决定不去了。”
当年看《一家人》被全旗骂,今天想起来岂不是很可笑? 当年知青们读的肯定不是开明书店1933年第一版的《家》,很可能是人文社的《家》。
突然想到,1933年5月上旬的《家》一版,恰好是80年前的事,所以我的随笔是一种纪念。
第一版《家》的封面只有六个艺术字,却做到了“既密又密,又虚又实”。
这本在装订史上赫赫有名的书皮,就是莫致衡(1907-)所绘。 2005年,我从一个非常熟悉的书商那里买了一张照片。 我很少买老照片,这次却因为是莫致恒的全家福而买了。 照片摄于1964年国庆节,照片上还有莫致恒的题词。
画家在屏风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种做法自古就有,现在新的文艺书籍上也有这种做法。 让我们仔细看看《家》的封面。 “柳”最后一笔左边是不是有两个小字“致衡”?
莫智衡设计的《家》,已经成为新文艺类书籍的最高境界。 他同时代的人很少能达到这个高度,就连莫致恒后来的作品也没有超越这部《家》。
家装,天下第一。
莫智衡在设计《家》时,可能参考了同在开明书店工作的钱俊涛的创作思路。 蒋德铭先生的《书衣百影·续集》有钱君涛1929年设计的《苏俄小说专刊》。蒋先生说:“1929年4月,上海远东书局出版了《苏俄小说》载于《文学周刊》。小说特刊,32开本。 书名突出,不能忽视出自《文学周刊》,这无疑给装帧设计者制造了难题。 钱君涛在这一创作中做得非常出色。 编辑特别声明家巴金,感谢钱‘画了一个非常原创的封面’。”
幸运的是莫智恒,《家》后来成为了一部杰作。
《家》初版是珍本,初版印数应该在2000册以下。 我认为幸存的副本数量只有20份左右(包括公共和私人的)。
藏书家唐涛收藏的《家》是第四版。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也缺少《家》的原版。
我冒昧地问蒋德铭先生有没有第一版《家》,蒋先生说没有。 蒋先生是这样说的:“我的新文学收藏本来是有一个范围的,就是仅限于散文、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和翻译本不是重点。” 我想姜先生不会忽视第一版的《家》之所以没有保留原件,大概是因为他说的原因:“找书的时候,我们很看重书的质量.我们绝不接受缺页、短封面或无版权的页面,我们也不会接受那些太贵的。”
前年,我在鲁迅博物馆见到了上海巴金纪念馆馆长周立民先生。 我马上问他,我花几千块钱买初版的《家》贵吗? 周先生连说,不贵,不贵。 他说,巴金纪念馆没有保留原版。
之所以知道第一版《家》如此稀有,是因为很久以前在《文汇读书周刊》上看过一篇文章,说80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主编“中国新文学系”。 《小说卷》,公式是入选作品必须使用初版。 我找遍了上海,也没有找到。 后来通过我的关系托人去北京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为了写这篇小文章,我不得不找到这份报纸,看看它说的是什么。 费了很大力气。 翻了几百份报纸家巴金,终于找到了。 原文《寻她千百度–寻《家》初版》1990年1月27日发表于《文汇读书周刊》,作者“秋风”。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会心一笑,我看旧报纸不就是因为在人群中找了她几千遍吗?那时候我对这份看报纸很着迷,很多报纸都留下了购买日期和一些琐碎的字眼长途跋涉跑到几个邮局报摊买报纸的记录也不少。
邱峰求助的上海藏书机构有:上海二手书店资料室、上海作协资料室、上海文学研究所、上海图书馆文献组、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辞海出版社(有,但无版权页)。
“快到河的尽头了”,邱峰等人只好求助于病中的巴金。 巴金说:“他原来有第一版《家》,‘文革’时被造反派盗走,至今下落不明。”
最后,我想说说私人手中保存的第一版《家族》。 我只认识一个,他叫柯卫东。 我们是1997年在东单二手书店抢书时认识的(那天有日食),从那以后我们就交往了。 柯俊的猎书很像李芙蓉打乒乓球的风格,稳重凶猛,我们不是他的对手。 比如他收藏的《新青年》创刊号、《西游记》创刊号、《奴隶系列》、《收获》、《烟角记》等特版都是他买的。一起“竞争”。
柯卫东是怎么搞到《家》的,是谁买的,多少钱,我都知道。 在去年的读书会聚会上,《柯本的家》和《谢奔的家》相遇了。 我的“家”是精装本,所以两个可爱的“Cobain”扼流圈不见了,书脊也看不到了。 精装书的优点是封面不褪色,历久如新,所以谢本只比柯本稍逊一筹。 如果能确定我的精装本就是开明书店的原版精装本,那么这本书的版次意义重大。 (谢其章)
如果您想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