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业感到很幸福。”曾在上海开办拥有50多名员工工厂的安塞姑娘高翠,回到家乡创办幼儿园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而今,随着陕西省经济的蓬勃发展、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及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出,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省人社厅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陕西省630万农民工中,七成农民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昔日,一贯热恋家园的三秦农民工为了给自己和家人谋取更好的生活,离开故土,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打工。2011年,陕西省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达339.9万人。尽管挣取了高工资,但因照顾不上家庭,加之随着产业转移,全省经济发展状况不断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不少人选择“凤还巢”,回到家乡就业创业。2012年,陕西省在省内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达359万人,首次超过在省外打拼的农民工人数。截至目前,陕西省省内就业创业的农民工已达440余万人。
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积累的资金、阅历、经验和技能,返乡农民工成为陕西省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创业是更高级的就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省仅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就达48.11万人,参与创办企业25.84万个。这些企业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147.48万人。
据悉:近年来陕西省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领域快速扩展,从原来的餐饮、服装、建材等传统行业,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创业地点则从县城中心街区,逐步延伸到县镇主干道沿线、各镇中心区、移民安置点和新农村、魅力乡村、精准脱贫示范村等重点村和社区。(记者 李艳)
“在家门口就业感到很幸福”
——延安市农民工就业创业侧记
二月二十一日,高翠在兰花花幼儿园和刚开学的小朋友交流。 记者 王婕妤摄
“招聘幼儿教师,有意向的快来看看,工作地点就在城里。”2月19日,延安市安塞区举行首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人声鼎沸。兰花花幼儿园园长高翠站在招聘摊位前,向求职者认真地介绍情况。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材单薄的她显得有些瘦小,但说起话来坚定果断。
千里之外的务工路
眼前的场景,高翠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象。
今年33岁的高翠,家住安塞区建华镇谭家营村。家人世代务农,她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可以走出黄土地,她更不敢想象多病的自己竟可以当起老板,还反哺家乡。
2005年,安塞区还没有“春风行动”,农民工出去打工要靠熟悉的朋友相互介绍。19岁的高翠跟着表姐来到上海,在一家产品包装加工厂打工。因为能吃苦肯下功夫,第2年她就干到了厂长助理。渐渐地,高翠有了更远大的志向,她希望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2007年10月,高翠辞了原来的工作,自己开始筹划创办产品包装加工厂。没有场地,她每天跑大半个上海找厂房;没有员工,她四处托人招员工;没有订单,她跑去客户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两天。
正是凭借着一股闯劲儿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高翠逐步将工厂推入正轨,并且越办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增加到50多人。
工作再难,总有解决的办法,可思乡情难以抑制。说起在外务工的艰辛日子,“最难过的事就是见不到亲人,感到孤独。逢年过节,正是万家欢乐团圆时,却是我最害怕的时候。我一个小姑娘身处千里之外,回不了家,更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因为电话一接通,我就忍不住会哭,让父母担心。”高翠不禁潸然泪下。
返乡圆梦进行时
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故乡就是远方那一弯皎洁的月亮,返乡就业则是心中的梦。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政府不断释放红利,在延安,返乡创业成为农村务工者就业新趋向。
2014年春节,高翠回家过年,无意中了解到家乡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较快,营商环境提升,政府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这些让高翠心动不已,她开始琢磨着在家乡创业。
2015年,她带着在外打拼赚到的积蓄,将工作重心转移回安塞,投身家乡的学前教育事业。如今,兰花花幼儿园已经为200多名儿童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其中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儿童免除学杂费。高翠也给父母在城里买了楼房,每天下班回家就可以和亲人相见。“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在家门口就业感到很幸福。”高翠感慨。
延安还有很多像高翠一样返乡创业的追梦者。退伍军人贺旭旭带领村民种植香菇;大学生张霄创办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者冯译的高科技无污染发酵床养猪技术……
在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村主任牛生旺指着眼前连片的大棚,告诉记者:“2013年开始,我们村大力发展大棚茄子,现在已经有了固定的销路。农民只负责种地,1座棚1年净收入就能达到2万余元,比他们在外打零工挣得多。从2013年起,全村陆续有100多户在外务工的人回乡发展,安塞区就业局还给每户提供了2年免息创业担保贷款支持。”
据统计,2018年延安市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2.2亿元,支持2897人创业,带动就业8691人。
政府助力农民工圆梦
2月23日,家住延长县七里村镇关子口村的何文强,来到延安市2019年“春风行动”招聘活动现场投递简历。“自己家在延长县,不是很想去延安以外的地方工作,没法照顾家庭、生活成本也高,我还是尽可能找本地的合适工作。”何文强说。
除了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是延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向。目前延安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为14.3万人,其中,县(区)内务工9.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5%,省外务工仅有4504人。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延安的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出远门务工,更多地集中在所在县(区),出市的都很少。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酒店。”延安市人社局就业服务处主任李驿锋向记者介绍,“从这几年的‘春风行动’来看,用人单位中出现不少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高科技型企业,岗位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针对这一情况,延安市在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和空间,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民工在家创业项目,提升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质量。目前,延安市共建成就业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77个,吸纳就业4500多人;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4家,提供孵化场所1265个,带动就业6675人。2018年,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6万人,全市完成就业培训1万余人,创业培训3257人。
从自己找活到政府送岗位上门,从自己摸黑干事业到政府全方位扶持,如今,圣地延安成千上万名像高翠、何文强一样的农村务工人员,正沐浴“春风”,实现着心中的小康梦。(记者 王婕妤 见习记者 杨琳)
带回“金点子” 创出“好牌子”
——铜川市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调查
杨永(右一)在草莓大棚内向两个年轻人传授种植经验。 记者 杨光摄
位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的文明塬村是远近闻名的旱腰带。因为当地用水困难,农作物经济效益低,这里的年轻人一度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近年来,黄堡镇却逐渐呈现出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的热潮。
返乡创业成就“甜蜜事业”
最初给文明塬带来改变的是一名90后返乡青年,赵鑫。2008年,仅有初中文化的他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放弃学业,南下打工。“那时候一心就想给家里多挣些钱。”赵鑫腼腆地说。
2013年,怀揣梦想的赵鑫意识到,家乡不少闲置的土地大有可为,然而仅靠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又难以致富。经过认真调查和周密分析,他将宜栽种的经济作物同市场价格、产品销路结合起来,最后选择了市场前景好的草莓来种植,并最终成就了属于他的“甜蜜事业”。
文明塬良好的种植条件和小额的成本支出,以及家人的鼓励支持让赵鑫信心满满。吃苦耐劳的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让自家草莓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亩,持续扩大到了8亩。
“看着顺利,其实费的劲儿也不少,刚开始我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水源和人力。草莓喜温凉,不耐严寒,需要频繁灌溉。”赵鑫说。
面对困扰赵鑫的水源问题,文明塬村第一书记梁小平和村主任梁涛商量后找到赵鑫:“村里全力支持你,决不会让你的草莓种植受影响。”经过多方联系,梁小平最终帮助赵鑫找到了给石料厂拉水的车,解决了草莓的用水问题。
不仅如此,文明塬村村委会还推荐赵鑫到王益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种植管理技术。
当第一批草莓成熟时,消费者进园参加采摘的体验活动,品尝过亲手采摘的草莓后,他们赞不绝口。良好的口碑给赵鑫的草莓园提供了稳定销路,连续几年,除了大批定点客户上门提货,赵鑫还和多家超市签订了批发业务。收获经济效益同时,以草莓为媒也让赵鑫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
联帮互带激起返乡热潮
看到赵鑫的“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文明塬、梁家塬等周边村的多位在外打工青年也相继返乡,跟随赵鑫的致富脚步经营起了草莓种植园。90后的小伙杨永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一直在外打工,2017年初,因为家里油坊人手不足,我便回家帮助父母打理油坊生意。正在我为油坊产量不高发愁时,看到赵鑫种植草莓的成功例子,我决定劝说父母,全家一起‘转型’。经过摸索,我逐渐掌握了草莓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和后期销售渠道。去年底,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邻近的梁家塬村80后小伙唐旭建起了两座草莓大棚,今年春节期间已陆续开始销售。大家共同种植,互帮互助,形成规模,何愁不富裕。”杨永信心满满地说。
2019年新年伊始,经铜川市粗略统计,和赵鑫、杨永一样结束在外打工选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近百人。他们有的主动联系专家,自学技术;有的看到潜在市场,回乡搞起了种植、养殖。
铜川市人社局局长马新民说:“近年来,铜川市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工资成本增加,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劳动力较为丰富的内陆省份转移。大部分农民工因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农业生产等原因,选择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这样既能务工增加收入,又能照料家庭,最终选择留在铜川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
如何留下人 政策先到位
“今年春节刚过,市上就举办了各类招聘会、洽谈会,政府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把岗位信息及时提供给我们,为我们积极联系省内外企业用工岗位。”来自耀州区瑶曲镇的农民工郑育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2018年2月21日,铜川市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54622人,其中县内就业29261人,县外省内就业11650人,省外就业13711人。
为了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造更多机会,铜川市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着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的各项惠民政策,特别是针对每个劳动力的个人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宣传解读政策,即讲求针对性实用性精准性,及时总结推广返乡劳动力就业创业中好的经验做法,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杨光)
“春风”吹来返乡创业就业潮
——榆林市新春劳务用工市场探访
2月22日,榆林市绥德县举行2019年“春风行动”暨苏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帮助群众实现就业。 记者 雷魏添摄
2月7日,位于榆林市子洲县周硷镇的梁家沟村还沉浸在新年的热闹氛围中,村民万虎与妻子高彩琴却已顾不上窗外的喧闹声,早早在家中开始收拾行装。明天一早他们便要赶到县城,开始他们新年中的第一份工作。
第二天一大早,万虎夫妇带上梯子、吸尘器、擦玻璃器等工具,叫上两名工人,一起来到子洲县环保局家属院。对万虎夫妇来说,这个年就算是过完了,他们将要为自己的那份幸福继续奋斗。
“夫妻家政”的创业梦
“我们主要搞家政服务,过年前后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年前我们就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昨天又接到了新活。”万虎一边揉着那结满老茧的手,一边对记者说。
“夫妻家政”是万虎夫妇创建起来的品牌,如今在整个子洲县已小有名气。2015年以前,为解决生计问题,万虎只身前往榆林、神木等地打工,而妻子高彩琴则在子洲县城的家政公司给别人打工。夫妻二人常年两地分居,且无暇照顾孩子。在高彩琴积累了多年的家政服务经验后,2015年,万虎夫妇决定自己创业搞家政服务。
“过去我们两个辛苦干一年也就挣两三万元,还几乎见不到面农民工在家创业项目,且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自己创业后,由于干活利索、干净,受到了客户们的广泛好评。去年春天,县人社局又组织我们参加了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技能,2018年我们的收入达到了7万多元。”高彩琴高兴地说。
今年,万虎夫妇有了更大的目标——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将“夫妻家政”的品牌做大做强。“目前,我们正在租房子,下一步还准备买车,全力做好公司注册成立前的准备工作。”万虎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一方面为更多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朋友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
“春风行动”送来“春风”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促进转移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市及各县(市、区)开展了多场“春风行动”招聘会。
2月16日,在榆林市的人才招聘会现场,许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往来穿梭在各展台间,详细询问了解招聘岗位薪资福利等相关情况。
“我找了一份燃气服务公司的巡线员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符合我的要求。”今年32岁的榆阳区榆阳镇永乐西村村民杭军说,“我之前干过保安,也在水泥厂、玻璃厂打过零工,现在想安稳下来。这份工作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有保障,我很满意。”
2月17日,在子洲县中心广场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来自砖庙镇曹家村的苏小红正与几家用人单位沟通。
“我主要希望在工作的同时,有时间照顾上高中的孩子。先了解一下,之后再做决定吧。”苏小红说。
而在2月22日举行的绥德县2019年“春风行动”暨苏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为了让求职者更加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和服务措施,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绥德县人社局现场为求职者发放用工信息等宣传资料万余份,还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创业人员发放了公益性岗位聘书及创业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当日,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60人,其中与江苏等外地企业达成就业意向50人。
政策保障农民工踏实工作
榆林市不断加大农民工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在持续进行转移拓展、自主创业的同时,大规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扬州、榆林两市开展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工作以来,榆林市和8个贫困县(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次,共有2736人参与培训,帮助贫困人口省内就近就地就业587人,还有136名榆林籍农村贫困劳动力输入到扬州市就业。
从2017年开始,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榆林市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要求实行农民工工资专项账户,从源头上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在此基础上,榆林市还将社会保险、维权服务、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享受优质卫生计生服务、改善住房条件和有序放宽在城镇落户等作为农民工工作的重点着重完善解决,并为农民工免费发放《农民工工作政策汇编》《农民工进城务工百问百答》等专题宣传手册。
在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推动下,截至2018年底,榆林市农民工总量达到53.96万人,参加技能培训7.05万人,签订劳动合同22.11万人。(记者 雷魏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