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赛项目的类型分析
互联网+大赛已经步入第六届,名称也将调整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甚至在评审中也提出了投资人导向和教育导向。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写道:创业的综合理论应该说明一个处于初期阶段的企业的所有功能:愿景和概念、产品开发、市场与销售、扩展规模、合作与分销,以及架构与组织的设计。它必须提供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衡量进展的方法。它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明确的指示,面对众多取舍如何作出决定:在过程中是否及何时进行投资;明确地阐述、计划并创建基础设施;何时单飞,何时结盟;何时回复反馈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价,何时应该抱定宗旨;如何以及何时投资扩展业务。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让创业者作出可验证的预测。
互联网+大赛提到的“更教育”、评审的“投资人导向“”和“教育导向“等实际上都是在引导大家,不能就比赛看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价,就项目谈项目,而要看到互联网+大赛背后的教育了逻辑、创新创业项目背后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等各个专业领域教育是否内涵着创新思维;看看大赛项目商业逻辑背后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我们经历了比赛后,总会总结一下,项目的类型有哪些啊?当然按照比赛的赛道设计以及有分类,但我们从不同角度也会进一步思考。
互联网+大赛的评审规则(第五届)
互联网+大赛项目的评审总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展开。我们从第五届互联网+大赛的评审规则去熟悉一下评委是用什么标准评审的。
分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职教赛道三个类别。另外每个赛道的评审规则又根据组别分成2类。
高教主赛道分:1.创意组;2.初创、成长、师生共创两个组别。
红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两个组别。
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
高教主赛道分:1.创意组;2.初创、成长、师生共创两个组别。两类中创新性和商业性合计是60分,创意组创新性分值高一些占40分;第二类的商业性分值高一些占40分。团队的分值一样30分。
红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两个组别。红旅赛道是第一次分组别,要点分了5个:公益组分为:公益性、项目团队、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商业组分为:项目团队、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社会效益。分值平均分配。商业组把公益性换成了社会效益。按照互联网+大赛不断完善的规律,第六届也许还会做出调整。比如公益组加大公益部分的分值,商业组加大社会效益的分值等。
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没有职教赛道时,有一个就业型创意组的组别,设立职教赛道后分为创意和创业两个组别,就职业教育的特点而言,创意并不是重点,有可能在后面的赛事中,从教育导向出发,针对职教的特点会进一步分组别。目前的分值分布和高教主赛道是一致的。
创业机会的识别、构建与院校参赛项目的方向选择
创业活动是基于创业机会识别与构建展开的,从第四届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的初步分析中,我们看到即便同样是科研成果转化,但还是有很大不同。初步我们先这样进行一些分析,把大赛项目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社会创业等方面做一些探索。这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技术创新为单一技术突破的创业项目;
2.技术创新解决某个技术环节问题;
3技术创新解决某个配套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展是否够宽;
4.技术创新解决某一领域的技术问题(颠覆性最好)
5.技术创新整合性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有较大的产业空间;
6依托.技术创新的完整的新产品开发
7.技术创新具有整合性颠覆性的产品
8.技术支持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解决方案
9.大健康医学医药及诊疗系统
10.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项目
11.消费细分市场解决方案或创造需求的模式创新
12.依托专业创新支撑的创业细分领域解决方案
13.强运营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
14.社会创业领域的项目
网络收集到的分类
在几届大赛后,有不少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类别做了一些分析,下面是一些传播比较广泛的项目分类。我们借鉴过来共同家对比参考。比较简单地把主要内容罗列如下:
1.大学生自发的创意
2.科技成果转化
3.产教融合
4.特色专业+优势学科支撑
5.互联网+新技术
6.师生同创(大手拉小手)
7.电子商务
8.家族传承
9.政府采购
10.一带一路概念
我们打大家通常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分类和我们的一点尝试提供给大家,大家可以做一点简单的对比,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让创新创业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
基于专业的创新依托创新的创业
致力于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微生态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微生态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