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最美青春故事”首批入选人员名单公布,冯全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20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比由技术工场创始人,常州涅槃重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创业故事“历经挫折——打不死的小强”成功入选,这是常州市同时也是河海大学入选的唯一一名大学生。
回顾他一路走来的脚步,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的履历:大一创办广告类电子期刊《河海三号》三个月盈利10余万;大二选择休学一年创业,校园共享经济类APP“比由校园”获得200万天使投资,在常州,南京几大高校小有影响;随后的3D打印项目也获得了300万天使投资。还尝试过便当店,创业咖啡厅等项目。15年底,技术VC项目“比由技术工场”诞生,其角色相当于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以低成本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创业企业早期的资金和技术难题,同时获得一定的技术股权,以股东的身份全方位地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帮助投资人和创业者实现了无缝对接。目前已孵化个20多个项目,技术入股项目累计融资2000万。
创业5年,经历过5次创业失败,3次获得风险投资,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公司达到41人的规模。获得15名投资人、2家投资机构联合投资。4次获得”创青春”全国与江苏省创业大赛奖项,其创业奋斗故事被新华日报、光明网、中国青年、江苏卫视等200多家媒体的报道。
《河海三号》 整合校园周边资源
作为一名大学生,冯全初入大学校园时就在思考,自己如何才能不枉韶华,不负青春。
借鉴学长学姐们的出路,他首先瞄准的便是学术。大一的冯全入选了校区的“英才计划”,并主动进入实验室学习,认真地完成着敲代码,焊电路板等工作。尽管做的还不错,但他总感觉自己仍憋着一股劲儿,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内心。这并不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这样想着。因为高中曾经是体育特长生,冯全又开始尝试涉猎运动,在校期间也曾在跑步跳高等项目中拿到过冠军,但他笑称自己身高不够,尽管十分努力却还是无法弥补先天的缺陷,就这样这条道路也没能一直走下去。同时冯全还尝试担任社会工作:大一时担任班长,大二成为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在工作经历中积累了才干、锻炼了能力,而他的商业敏感和敢拼敢闯的精神又给了他尝试商业道路的动力,也在他面前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当时,他发现周围的学生需求面很广,但获知的渠道却很少;而由于学校的监管,商家难于进校宣传。于是,他想到可以构建一个信息平台,为学生谋求更加可靠方便的服务,同时也为校外的商家提供更加便捷的销售途径。想法就得用行动来实现,冯全与两位同学在“人人网”创办了电子期刊《河海三号》,上面推荐了校外各色小店,物美价廉,各有风味,相当于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份课余生活只需的全方位意见手册。
冯全用“自虐”来形容自己创办《河海三号》的初期状态。当时的他不懂PS,也不懂排版,为了《河海三号》的制作,他一步步从零学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才做出了一份初稿,但在拉赞助时却一次又一次地吃到闭门羹。是啊,又有谁会相信几个还未毕业的学生呢?但是这样的状态让冯全觉得自己体会到了创业的“酸爽”,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性子在冯全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感觉可以做到自己的极限,不会有憋屈的感觉,”冯全找到了最舒服的状态,“尽自己的可能做到最好,最后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跑过了70多家商店后,冯全拿到了一家名叫“暖”的奶茶店的一笔2000元的投资,不多,却如雪中送炭般珍贵。第一期的《河海三号》一出版就火了,周围的商家纷纷上门要求合作,短短三个月创造了将近10万的营业额。
其实当时做的事情,倒是与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有一些冲突。比如去每个宿舍发期刊,这就是发小广告嘛。冯全说“当时很不可思议的是,当自己与学院书记直接沟通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书记居然不阻止我,而是帮我出主意,并且让我走规范的流程,尽量既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能达到效果。书记还鼓励自己把这个项目写成商业计划参加创业比赛。”那个时候对自己做的事情,冯全还不知道叫做创业大学生奶茶店创业项目计划书,书记跟他讲创业计划里面的名字得用某某公司,你就是总经理。冯全当时觉得原来这个事情还可以做得这么好看,也萌生了创业开公司的想法。那年冯全入选了学校十佳学生中的创业类,在答辩的时候,他最后很郑重地对台下说了一句“我的理想就是在大学要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认真。
“比由校园” 打通“最后一公里”
冯全开拓的校园市场很快吸引来了众多的“觅食者”,在财力更为雄厚的同质化产品的竞争下,《河海三号》做了十几期之后不得不退出,但更大资本的进入更加证明了他当初眼光的独到和定位的准确。收获人生第一桶金的冯全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在大二学年开始之初向学校递交了休学申请,雄心勃勃地开始了自己下一步的“创客”生涯。
冯全感叹道:“当时李克强总理还没有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学校深入考察我的情况并且给予了我们指导后,居然同意了我的休学申请。在这之后,学校不断地为我对接创业导师,当我的创业项目在高校进行试点的时候也开了一些绿灯。”冯全一直对母校的理解与支持很感激,“没有母校的理解,前期给予的支持与鼓励,绝对不会发展至现在这样!”
依据自己对于校园市场的了解,这一次他将目光瞄准了常州12万学生,与另外两个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一同开发了一款校园服务类APP—— “比由”。“现在大学生不是很流行嘛,手指BIUBIU一点,想要什么所有,‘比由’就是这么来的。”
“比由”提供的服务包括送餐、快递、兼职、团购等,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不断追求对资源的高效整合。单以外卖为例,他用按件计费的方式利用往来于校门口和宿舍楼之间的人流将外卖从校门口送到宿舍楼下,并在每栋宿舍楼都招募了站长负责将外卖送达宿舍,大大节省了配送的成本,切切实实打通了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在“比由校园”常规项目不断推进的同时,冯全进一步开发“宿舍里的市场”,在每个宿舍楼都设立了放置商品的“BIU盒子”,学生们可以随时按需去拿,定期付款,由雇佣的学生员工按期进行商品的补充。与此同时,顺境之中的冯全开始野蛮生长,除了做“比由校园”,还开了一家酒吧,一家3D打印店,两家便当店。
然而,由于社会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开设在常州迪诺水镇商业街上的3D打印店不久就易主卖起了服装,酒吧和便当店也不久就倒闭了。“现在回想,当时太嫩,心太大。”回忆时冯全笑着说道。无独有偶,“比由校园”不久也出现了可复制性差,难于大规模扩张的瓶颈,不甘于现状的冯全陷入了彷徨。
“比由技术工厂” 帮创业者找钱找技术
“你为什么一直坚持做高校市场呢?”
“我觉得高校市场很好啊!”
“或许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外面的世界。那里有更大的需求,更多的机会,不主动走出去永远看不到!”
和投资人的一番对话让冯全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将“比由校园”交给了另一个团队运营大学生奶茶店创业项目计划书,开始思考新的创业模式。
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一时间创业者如过江之鲫,冯全发现创业者本身便是一个不错并且满是痛点的市场。“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创业者来说,最令人头疼的事便是技术和融资,而我们正巧拥有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和在多次创业中积累的丰富的投融资渠道,所以创业者的需求与我们的资源契合,我们可以成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于是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服务和投融资服务的“比由技术工场”应运而生。
技术服务上,工场有30多名优秀的互联网与物联网工程师,提供APP开发,软件,微信,智能硬件等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上,工场联合入股企业用微信打造了一款“快速找到投资基金”的产品。借助BP(商业计划书)实现创投界的“分答”模式,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搭建沟通平台。
“投资人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自行定制提问价格,创业者上传自己的 BP,向心仪的投资人付费提问,就能收到投资人的语音回复,”冯全表示,“我们在1个月内就帮助30多个项目找到了有意向的投资机构,最快的耗时不到10分钟。目前平台已经积累了400名知名投资机构与投资人。”
“涅槃重生” 带动就业反哺母校
2016年3月底,冯全注册成立了“常州涅槃重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物联网技术创投公司,以“比由技术工场”为主体项目,不仅低成本地帮助创业者技术开发,解决创业者“就差一个程序员”的技术问题;还帮创业者去“找钱”,解决创业者“融资难”的问题。2016首次比由项目创投峰会就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让大家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技术VC”创投模式。随着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累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涅槃重生”正逐渐成为新生企业专业的合伙人,给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与创业者利益捆绑,共同进退,帮助创业者在双创时代实现涅槃重生,飞得更高更远。“现在我们控股的公司已有20多家,去年的营业额达到600多万,今年预计可以达到3000多万。现在的比由已经算的上是技术VC圈内数一数二的公司了。”冯全不无自豪地说。
“创业是个相当嗨的活儿,只要进去就停不下来。每一个项目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点滴的进步都能让人满足感爆棚!”谈及公司最有趣的事情,冯全脱口而出的竟是“加班!”。“我们虽然已经发展很迅速了,但还是需要不断奋斗,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得‘跑’着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你几个月后来看我们公司,跟现在比肯定是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冯全笑着说,仿佛浑身充满了干劲。在冯全看来,最好的人生不是大富大贵,而是不断提升。也正因如此,对有求于他的创业者们,冯全总会尽力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帮助。“他们都是曾经的我,我想和他们分享步步登高、渐入佳境的感觉。”
冯全在被采访时一直强调感激母校还有共青团的支持,目前冯全不仅带动了40多名就业,还招聘了一部分河海的实习生,虽然这些实习生最后会离开去更大的公司,但是冯全也很乐意去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并且尽全力帮助他们成长。现在这些实习生大多去了腾讯、途牛等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对河海的学弟学妹创业者,冯全也是尽管再忙都会去交流自己的创业经验,对接自己的创业资源。冯全笑着说:“河海学弟学妹来创业,只要想法好,技术不要钱,融资帮你找。这也算是现在他能反哺母校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未来,我们会先让比由技术工场的17位投资人得到信任我们的回报;也会尽我们最大努力,让比由人,包括比由的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在物质与精神都过上好日子;让创业者,在淘金路上更加简单。”
弄潮儿向涛头立,在青春飞扬的年华,冯全选择追随内心的声音,笃定地在创业这条路上前进。对于一路上的坎坷挫折,他像打不死的“小强”那样愈挫愈勇,终于创下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一路摸爬滚打过来,他褪去了初出茅庐的创业者的青涩,多了一份成熟与睿智。这是新时代人的精神风貌,这是年轻一代的青春激情,这是创业者的无尽热忱,这是不负青春的一次旅行。 这,就是河海冯全的最美青春故事。
作者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传媒梯队采编部 侯宏凯 晏建军 罗时纯
图片来源 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