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7届,培养造就了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尽管在获奖数量及获奖层次上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每年有所增长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2019年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首设职教赛道,高职院校获奖数量出现明显的跃进。大赛的举办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也间接推进了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目标。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质量并不理想。高职学生创业热情高、成功率却低;自主参与少,被动加入多;创业意识不够,创业能力不足;校内创业教育部门通常在职能部门中处于边缘位置,而促进创业教育的机制基本照搬普通高校。促成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型与落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教学模式,包括学校的双创教育部门应在创业项目中发挥何种作用,创业指导教师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创业意识以及如何链接已有资源等都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质量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二、行动者视角
当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研究提供了高职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和具体策略,也讨论了部分影响高职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一个高职学生的创业项目究竟是如何形成,围绕创业项目的关键行动者在其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已有研究并未聚焦于此。本研究希望基于一个具体的高职生创业案例,从一个微观的行动者视角出发,通过参与式观察、非结构性访谈搜集资料,围绕关键行动者及周围的资源、制度环境等要素进行深度描述,提供一个更深入理解高职生创业现象的解释。
以行动者为导向的研究方向是一种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理解个体动机、目的与兴趣来洞察社会构建的过程。
此处的行动者,指向的是与高职学生创业息息相关的指导教师,教师在这一进程中身兼多重角色,是多元主体、多方资源、多个平台、多维项目之间发生作用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教师处于高职学生创业网络的结构洞,由此链接起触发创业的平台与资源网络。对其行为动机、行动策略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解读,可呈现局部秩序的结构。作为一种源于实践的理论与方法,行动者视角将对本案例中高职生成功创业的形成机制给出社会学的阐释。
三、案例:A同学的创业项目与R指导教师的多重角色
2020年12月,Z学院2016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A拿到了属于自己的WL传媒科技公司营业执照。工作室不大,正式成员有5人,均为学弟学妹或同学创业项目实践过程怎么写,以项目分成的方式经营了一年多,承揽角色设计建模、产品设计建模、影视动画等业务。正如A同学所言,设计工作室的成立离不开自己的技术指导教师R。R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教师,在A同学进校到完成创业的整个进程中,R身兼赛事教练、职业生涯导师、项目支持等多重角色,在设计工作室从设想到落地的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R老师是决定该创业项目成败的关键行动者。教师角色的研究者认为,在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通常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家长的代言人、社会规范的象征者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促进创业的教育情境中,则体现了如下心理和行为方式(表1)。
(一)作为技术指导教师:设计项目任务,增强岗位意识
“2013年时我接触到了影视动画,很感兴趣,为此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慢慢地它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后来我利用这个爱好赚到了我人生中第一桶金。不过,说到自己开设工作室,还有一个原因,在学校期间老师带我们给企业做项目,就是那种真正用到市场上的……了解到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心里才慢慢有底。而且,我的指导老师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依靠……”(摘自对创业学生A的访谈记录:20201210YA)
A同学的导师兼技术指导老师,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师。曾在动画行业知名企业任培训部教师、动画师等职,参与制作国内第一部动画电影《魔比斯环》,游戏《极品飞车》以及动画连续剧《熊猫潘潘》等的制作,擅长Maya、Max等三维动画软件。作为数字展示专业的专任教师,是学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在担任图形图像基础、数字效果图表现、3DMAX应用等软件课程期间,均以构建学习情境的方式实施项目教学。项目任务结合真实情境,围绕设计原则、工具使用、表现方法、制作方法等设计教学内容。项目以工作室分组形式完成,以此体验不同岗位的上下游合作。
“我们这个课程,没有教材的,就是根据x企业的需求,设计了6个项目任务。当然,实施过程中,也会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一讲,来强化操作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实际上,这个课程的教学考核上,就是用企业考核标准来进行的……这个的好处在于学生真正体会到市场需求、客户约束、还增强了岗位意识……”(摘自指导老师R的访谈记录:20210110RY)
项目驱动的关键在于,必须依托企业需求搭建教学内容框架,根据企业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与技能要求设计与安排项目任务。A同学对“引航船VR”软件制作项目的设计记忆犹新,在老师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了项目中关于模型、UV和贴图方面的工作,对于参与解决“游艇VR设计Unity手势识别、建模技术发展”等应用技术难题感到兴奋,颇具成就感。通过实践项目了解了软件制作的整个流程,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
(二)作为生涯导师:激发创业意愿,引导方案成型
“我觉得我的指导老师让我最钦佩的地方就是,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奇怪的问题,教程或是平时练习都可能没遇到,但他都能很快教我找到问题,帮我解决问题”(摘自创业学生的访谈记录:20201210YA)
在技术性课程的授课中,有无企业实战经验以及技能是否扎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老师的信赖程度。A同学在2017年入伍当兵,2019年复员返校继续学业。3年的在校时间,R既是其指导老师,也是其班主任,还是其兄长,朋友。入伍期间磨炼了A同学的身心意志,在校期间接受了教师的技能传授与职业生涯引导,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有了创业的想法。
“有一天,YA跟我说,他想做设计室不知可不可行。我其实特别希望他能做成,因为我自己很早就有个想法,想打造出一个能制作动画短片的团队……以前就做这个的嘛,在学校的教学其实与这个本行都有点脱离了……工作确实忙,我觉得他这个想法很好,就尽力帮他,我还想等他们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再通过抖音等形式推广……(摘自指导老师R的访谈记录:20210110RY)
实际上,创业方案的雏形源于R老师对动画短片制作行业的热爱。他的初衷就是创建一个能制作动画短片还能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技术团队。在A的创业计划书中写道,“我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响应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计划的……同时与老师达成了共识,要协助学校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进取性,为其提供实训实践的机会与场所”。的确,WL传媒公司成员由设计类专业同学组成,同时为新入校的学弟学妹提供影视动画的免费技术培训,达到一定层次,还可参与公司的营利项目。这个举措也为学弟学妹提供了专业技术转换为经济效益的实践机会。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微信朋友圈、赛事指导中的交流与相处,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想要说明的是,指导教师在本行业的经验与自身对创业的想法,对学生创业方案的成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作为项目支持者:链接创业资源,提供创业保障
“对,我的工作室就是注册在学校行政楼的。学校的实训室就是我们公司的工作空间,从这一点上,学校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水费、电费、房租……可能,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可能赚不到钱,我也没信心做的……”(摘自创业学生的访谈记录:20201210YA)
我们知道,无论是要素资源还是环境资源,对于创业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拥有资源才可将其转换为创业的绩效。对于一名高职学生,寻找和链接资源绝非易事。R老师在创业项目里充当了资源链接的作用。R老师本身承担了创业导师的职责,又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作为基地主任不仅考虑实训室的安全管理与使用安排,更考虑到充分发挥实训室在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觉得实训室就是创客空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动画制作这类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室,它更应该是个开放式、多功能的空间。我们的VR设计实训基地就是开放给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所用。这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我们设置了一个“ VR设计研究所”,这个实际是采购自广州X科技公司的一个“智能设计中心”项目,公司向学校提供硬件设备、技术支持等。(摘自指导老师R的访谈记录:20210110RY)
当然,A同学的设计工作室在落地与运作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些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R老师帮助他们联系公司,解决运作中的困难,包括联系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解决公司注册及场地问题等。通过基于实训基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创业项目,确是一条可行路径。在系统的双创教育体系和双创师资队伍尚未建成时,各专业拓展实训基地功能,或可成为诞生创业项目的重要平台。毕竟,高职创客空间的建设模式正在不断创新。作为教学平台的实训基地应主动走进学生,吸引学生,发挥开放的服务功能,服务到有更多创业梦想的学生创客。
(四)作为赛事教练:强化技能操作,提升创业信心
“其实挺谢谢R老师的,我们学校并没有动漫设计专业,但是老师带我们参加了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动漫制作赛项,还有VR虚拟现实制作赛项,都获得了二等奖,很不错了。虽然那段时间的训练很辛苦,但是在技术上我觉得那段时间还是提升得最快的。”(摘自创业学生的访谈记录:20201210YA)
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技能赛事举办的初衷。这里的区别在于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而是通过赛事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强化了动漫制作的技能。就某种程度而言,达到了以赛促创的目标。R教师在企业担任过员工的动画制作培训师,对于专项短期的培训具有指导经验,赛事训练类似短期技能培训班,这与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全面育人性有根本的不同,它具有技能训练的高效性,且更具针对性。
“因为比赛是全流程的,不光需要做模型,会贴材质,画贴图,还要绑定动画,还需要导入到游戏引擎当中。就是了解了动画制作的流程,了解游戏公司实际生产的过程,对于A来说,自信心确实提升不少。他参加那届后,成立了工作室,他工作室的员工也就是下一届的同学也参加了这个比赛,真的是很好的实践机会……现在,我们正在筹备3D游戏技术的世赛选拔,参赛学生就是从A公司员工中挑选的……”(摘自指导老师访谈:20210110RY)
世赛成员选拔、创业教育、技能强化训练,貌似不搭界的职业院校教师单项工作创业项目实践过程怎么写,以专业指导教师为核心,围绕促进创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伯特(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即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R教师正处于A同学进行创业的网络结构的结构洞位置。他在网络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扮演中介角色,在学生与学校、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市场之间提供信息,整合资源,起着跨组织链接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中的困境
(一)创业教育与常规教学的冲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全方位的改革设想涉及职业院校基本教学条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建设、职业教育相关标准建设等多项改革内容,这使得有些高职院校在加速内涵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显得事务庞杂,千头万绪。呈现到具体的院校建设时,容易出现专项事务与常规教学的矛盾冲突。在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思路还不甚清晰,处在跟随“双高”院校步伐的阶段时,追逐标志性成果与常规教学管理之间往往相对割裂,没有融会贯通。
“学校总是说要重视创业,但并没有实际的支持。比方说,现在学生的工作室只能做一些低端的走量的业务,靠人工与低价营利,创业质量并不高。而我想去帮助他们提升技能,但分身乏术,学校安排给我们各类事情,事务性工作庞杂,要处理的事情方方面面,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中。想打造一个一流的技术团队也只是停留在想法中了。简单而言,就是没有时间教。”(摘自指导老师访谈:20210110RY)
实际上,正如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所言,如同带世赛项目一样,学校所说的支持,更多的时候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开个专题会,同意经费支持,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并没有配套。教师经常忙于填报各类数据,提交材料,还要完成由于师资不足,一周甚至超过18节的课时量。这显然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的职称与绩效改革也未能体现对从事创业教育教师的激励。
(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有限,难以支持高质量的创业教育
院校治理水平有限其一体现在校企合作中的合同管理上。职业院校是以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为特色的,需要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创业教育更是如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以此接受市场检验。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的确不足,难以担当高端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在与合作企业的合作关系中,往往重视合同的签订,而疏于合同的执行和监管。校企合作停留在关系的建立上。案例中,VR实训基地的“研究中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的,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协议中明确指出,企业要派驻合资质的人员为学校学员进行VR虚拟现实项目的培训,但学校并未有效地对培训内容、培训进程与培训质量进行监管。而这或多或少都对学生在相关专业上的创业教育有所阻碍。在校企合作日益深入的当下,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都会日益复杂,面对越来越多维度、越来越高难度的新问题,无论从提高院校治理水平,还是从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而言,都有待学校对合同管理有更多的考量。
其二体现在双创学院的建设上。案例院校在双创工作的推动上主要靠赛事、靠项目动员开展,尽管成立了双创教育中心主导和统筹双创教育,但还未构建起系统的双创教育体系。学校创业文化并不浓厚,缺乏对创业孵化平台的实质性指导,人手和经费不足,使得双创教育呈现“运动式治理”的特点。创业学生缺乏高质量的锻炼平台,也缺少专业系统的创业知识指导,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直接影响创业项目的延续性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有限,创业项目水平不高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生源的确不够优秀,尤其缺乏理论素养。而创业本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学生要有很强的成就动机,有对机遇的把握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运作的基本常识等。案例中,A同学在兴趣指引与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运用学校的场地与实训资源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是显得生存能力不足。
“他们现在还是只能做一些低端项目,在拼价格拼速度,有学校场地的支持,养活自己没有问题,是有营利的。A企业的员工,有个在校生跟我说过,这个月如果再努力一点,月收入能过万了。不过,说到底他们的生存能力还是不够的,主要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我一直想做的专业团队也没搞出来,一是本身学校的课程并没有在专业上做得那么深入,二是确实指导和训练的时间也不够……我其实考虑过,联系之前工作过的企业,他们有很多项目外包的需求,不过想到目前团队实力的确不够也就没有去联系了”。(摘自指导老师访谈:20210110RY)
显然,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创业瓶颈仍然是技术能力,所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依旧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创业教育的难点也在于技术技能的“高层次”。A的企业当下的客户已经相对固定,通过淘宝或室内设计的信息交流网站获得客户,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外包项目。
“我觉得现在在管理他们上有点困难。每次R老师来的时候,他们(指同为校友的员工)还老实一点,我这跟他们都是同学,又是哥们,还真不好管,所以交货时间或者质量上有问题,我也不太好说。”(摘自创业学生的访谈记录:20201210YA)
公司创建难,但公司的生存和运转则更考验学生的创业能力。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创业教育还需要在现代企业运作的基础知识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上有所侧重,无论是否在校期间创业,这些区别于专业技能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管理能力都应是创业课程的重点,仅限于开设线上创业课程似乎形式更大于意义。
(四)地方经济格局直接影响创业项目的运营发展
案例中学生创办的设计工作室目前几乎都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合作关系,少有与当地企业的合作,而这与本地灯具、家具类小型装饰类企业较少直接相关。YA的指导老师分析,如果是在附近的佛山、顺德或中山等地,可能他们的机会更多一些。这一困境的启示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本身对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直接的影响,区域就业形势对某类专业来说差别较大,作为灵活就业的方式,创业教育不可或缺。与之相适应的是创业的引导方向要侧重于寻找能够有效消弭区域差异并易于通过互联网方式生存和扩展的领域。在传统产业经受巨大冲击的今天,还应考虑到本地新兴产业的发展,预测政策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融入本地的经济发展趋势中。
“一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行业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了解对于Z城(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些利好政策,看有没有机会……还有,也在了解Z城政府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能靠上的话都会尝试下的。不过一般那些层次都很高……(摘自创业学生的访谈记录:20201210YA)
五、讨论与结论
组织是行动者的组织,正是行动者行动的集合构成了组织本身。高职院校的组织行为与作为教师的主要行动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有助于了解更大范围内的结构性要素。通过对A同学创业项目中教师角色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述文献中一些共识性观点,如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适用性,项目式教学具有侧重实践性的特点,项目驱动的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匹配,创业教育需要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创新管理要考虑与创客空间的融合等,当然,在验证的基础上还有更进一步的启示。项目式教学尽管与创业教育相恰适,但使用的前提在于依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设计项目内容;深入的嵌入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依赖院校治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合同执行中的过程监管;实训基地的多功能化需要开放性的创客孵化意识以及双创学院的资源整合能力等。
想要说明的是,在这中间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身兼技能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职业技能赛事教练、创业项目技术及资源支持者等多重角色。要有效地在学生创业项目中发挥多重角色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一些特质,如对专业本身的热爱、丰富的企业经验、扎实的技能基础、较高的工作成就欲、对创业项目的敏感以及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能力。教师处在整个创业项目网络的结构洞位置,较学生而言具有更广泛的人际联系,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学生项目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将创业信息、机遇、市场需求及学校资源、支持政策巧妙地嵌入到某个创业项目中。
不过,个体的行动往往受制度环境的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遭遇重重阻碍。一是后发高职院校在加速发展过程中,目标多、任务重,教师事务性工作繁杂,课时量多,导致放在创业教育上的时间与精力极为有限;二是教务管理上计划性不够,习惯于通过临时性的行政指令发布专项任务,未能很好地协调常规教学管理与专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使得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无所适从。此外,学校也缺乏配套的政策激励,如计入课时量或有专项奖励等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教师实施创业教育工作。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有限,也是创业项目层次不高的根本原因。而校企的实质性合作不足,也未能更好地发挥对于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提供实战平台的作用。
实施创业教育,促成学生的创业项目作为一种院校内部治理行为,本文提供了一种更为个体的微观解释。将具体的创业项目进行解构,以行动者的视角剖析案例中的关键角色及其所处的组织结构、网络关系和资源场域,更细致地洞察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的影响因素。案例院校为后发高职院校提供了真实创业项目的场景,尽管不能代表高职院校的全景,但在某个层面上亦具有普遍性意义。困境分析的启示在于,提高创业项目的量与质,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和发展,要处理好常规教学管理与专项任务的关系,要提升校企合作中的合同管理水平,要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实训室的创新管理,双创学院的统筹作用发挥都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总之,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发挥作用,零星的个体的创业项目落地仅仅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