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的大门从今天打开,站立在一个常变常新的时代,我们关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的生活吗?
中国之声从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
今年是《十年,这里》记录的第三年,从元月1日起的十天里,我们一起分享时代变迁,一起倾听中国样本。
今天的《十年这里》,我们聚焦教育,带您来到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大街。
前两年,我们连续跟踪了小朋友豆豆,今年他已经7岁半了。近两年,北京在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下了大力气,而豆豆小朋友也如愿搭上了相关政策的“顺风车”,最终进入了中关村一小。不过在这片区域中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角还有很多,吹响改革号角的也并不仅仅在义务教育领域。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手机壳创业项目计划书,北京市教委也颁布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豆豆上课的学校出来往北走不到一公里,来到著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你会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风已经“悄悄”吹进了课堂里。
2015年12月27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室,曾繁旭老师的传媒创新与创业课。
曾繁旭:这个商业模式测试的过程,是面临着不同的外部调整的,包括供应商以及其他相关方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你的假设也都在不停变化,越符合环境变迁的趋势的一些商业形态是越能够产生价值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繁旭老师在上课
在课堂里,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模拟成立创业项目,按照真实的创业步骤来做商业计划书。其中受众调查、市场分析、调整商业模型都要同学独立完成。曾老师介绍,其中一个小组开发的香水手机壳创业项目就十分有趣。
曾繁旭:由化学系同学为核心搭建的一个小组,他们的构思就是做一个做成手机壳形式的香水。手机壳可以通过一个应用来启动香水的释放。这个小组的创业想法更侧重于技术创新,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在其中的角色,更多可以提供一些市场运营以及传播推广方面的想法。
△香水手机壳“嗅客”原理示意图
此外,该课程还包括创业嘉宾实战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内容。该学院的副院长陈昌凤透露,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正在逐渐布局中。
陈昌凤:除了从研究生层次专门开了创业课程,我们本科层次也从大一到大四也布局了一些新技术领域的、最有前沿性影响的课程。各个院系都在做一些创新创业类型的课程,也有学生休学一年去创业。
但是,创新创业方面的改变,仅仅局限于课堂肯定不够接地气。创新如何转化为创业?创业如何寻找和面对投资人?如何获取第一笔资金?这些从创新走向创业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过去很多清华学子往往摸不到头脑。去年,在清华大学“X-lab”中不少人已经找到了答案。
清华大学X-lab负责人:从一年当中招进来的几百个项目里面选拔出十几个特别有潜力的项目,给这些团队配备一个专门的导师,1对1给他们解决一些重点的问题,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这些训练都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如何面对投资人,怎么打磨你的BP(商业计划书)等等。
△清华X-lab“三创”教育平台
“X”寓意探索未知、学科交叉,“lab”体现体验式学习、团队工作,“X-lab”作为清华新兴的“三创”教育平台,定位于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创业,有任何想法或者项目,同学们都可以拿到X-lab中试一试、比一比。
而在隔壁的北京大学,去年7月份,由教育部授牌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研发基地成立,各个院系的各种创新创业项目也是百花齐放。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吕媛:比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建设,侧重系统的面向学生的创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数据科学创新基地则关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产业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和教育实践;物理、化学、生物这三个院系设立的研究生产业创新生涯导航基地。他们今年(2015年)也是举办了首届商业计划书的创业大赛,主要着眼于健康产业包括生物产业方面的创业项目。
△教育部为北大授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研发基地”
如果说刚刚提到的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主要着眼点在于理论和学术。那么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则更像是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公益孵化器。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上研究生三年级的刘统一,在创业之初几乎找不到方向。在训练营上了100多节商业实战课,并且在诸多优秀创业导师的帮助下,他们团队开发的社交旅行app“达客旅行”去年成功上线,目前已经有几十万用户。
刘统一:(训练营)就是会帮助你梳理你的思路,同时帮助你确定和引导你的产品的定位,比如说我们的产品的定位就是“让一批会玩儿的人,带一批不会玩儿的人玩,而且让这些不会玩儿的人很省心”。第三个就是指导你发展的节奏,帮你把控一下,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融资了。第四个就是资源方面,一方面就是实打实的钱,第二个就是通过校友会帮你对接资源。最后就是在融资的时候,可以帮我们背书担保。
有人将“创新”形容为去年全国教育改革的“新常态”。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一位老师表示,新常态下,埋下一个创新的种子或许是当务之急。
老师:本身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说,其实一毕业真正创业的是比较少的手机壳创业项目计划书,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会马上创业。可能通过创新的教育给学生一些思想的启蒙、思维的训练、给他心理面埋下一颗种子。如果有一天条件成熟了,他会考虑去创业。
在中关村这块教育高地上的实践者们,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依旧任重道远。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具体如何落实?创业经营场所找不到怎么办?税收优惠政策落地效果如何?不少老师学生在谈起创新创业时,也提出了一些困惑。这些聚集于中关村大街周围的拥有优质资源并被寄予厚望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也正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明年,我们将持续观察这里,来年的变化将在明年的今天为您呈现。
记者:王逸群
记者手记:
毕业之后,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是很多大学生都会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人选择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带来的“红利”正在慢慢起作用。
采访中,不少学生的激情和兴奋其实都写在脸上,介绍起自己的创业计划都是滔滔不绝。“女朋友给你发来一个表情,手机壳就能喷出相应味道的香水,多浪漫!”“用这个APP,你旅游成本下降一半,还能找到合适的玩伴儿,你说好不好?”
但实际上,面对老师或者创业嘉宾的提问时,课堂气氛也会相当严肃与紧张。“同学,你们这个项目面对的市场早已经红海了。”“这个产品目标人群太和使用频次太少,不会成长起来,我可能不会投资”“项目想法不错,可是和商业模式不匹配啊!”
而当同学选择走出校园创业,真正面对竞争,课堂上的那点儿“尴尬”又显得如此小巫见大巫。不得不承认,的确有相当比例创业的大学生最终失败收场;真正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一路走下来并且成功的,占比并不高。
一位投资人告诉我:大学生的心里其实并不缺乏创新创业的“种子”,关键要看浇灌和培育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