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致富无本创业项目_农村创业项目农村致富_现在致富无本创业项目

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新貌。 李玉亮摄(资料图片)

引 子

一入太行,一路远望,山如奔马,倏忽而过。经河北省阜平县城,向西40公里,进入深山沟。公路蜿蜒,车上高岗,半山腰闪出一个广场,迎客石上镌刻着红色大字——顾家台。

2012年12月29日下午,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30日一大早,总书记踏着皑皑残雪,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之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阜平,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时光转瞬而逝,一个大国矢志减贫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如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2月,阜平县如期脱贫,1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8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2年,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057元、21117元,均比2012年翻了20倍。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如今的阜平已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在太行山深处绘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党建引领“拨千斤”

夯筑坚强堡垒,促进乡村振兴

造访骆驼湾,踏进低矮的土坯房,墙壁黑黢黢,顶棚吊着烟火熏黑的塑料布,不由一愣:“这是谁家的房子?”

“村里专门留下,给后人‘忆苦思甜’。”隔壁唐宗秀老人大声招呼,“咱家在这边!”

循着笑声,眼前一亮:新房青瓦黄墙、塑钢门窗,颇具太行风情。屋内长寿花开得一团红火。

“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哪来这好福气!”唐宗秀曾是贫困户,如今一身新衣服,满面红光,“村里盖新房、发展乡村旅游,一天比一天强。就盼总书记再来,看看俺们的好日子!”

阜平是革命老区,连绵的群山,留下无尽的党群深情。然而,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缺少产业,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人口20多万的阜平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4.37%。

如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在阜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

这些年,阜平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遴选和鼓励退役军人、务工返乡人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坚持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让一批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村党组织。

今年36岁的顾锦成,在外打拼多年。2015年,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他回到老家,承包了4个香菇大棚,当年赚到8万多元。见乡亲们也想包棚,他又主动退棚,让出机会。

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21年4月,顾锦成当选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天,他忙着加快产业提质,手头的事一件接一件:洽谈扩种1000亩油牡丹,准备新上牡丹茶、牡丹酒车间,商讨直播合作……

“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我要带领干部群众,巩固种植产业,做强乡村旅游,攥指成拳大发展。”顾锦成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如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中,80后、90后、00后都有,老中青各展所长,致富能手带头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并没有说顾家台具体做什么,但他把‘怎么干’的金钥匙交给了党员和群众。”龙泉关镇包村干部曹建平说,“总书记定方向、给方法,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顾家台村的发展是阜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要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战中,河北省、保定市派出62个驻村工作队,阜平加派147个县直驻村工作队,实现全县209个行政村帮扶全覆盖。如今,振兴路上,628名驻村干部在阜平接续奋斗。

走进吴王口乡石滩地村的西沟,“太行小蓬莱”的指示牌映入眼帘。一路上,美丽的山水风光犹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来自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王建刚,自2021年5月担任石滩地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带领乡亲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逐步规范开展公司化运营,完善民宿配套设施,帮助村里建起了旅游餐厅,开发鱼塘垂钓、林果园采摘等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在村里吃好、住好、玩好,目前乡村旅游业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王建刚介绍,眼下,工作队正推动与生态科技公司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做大做强冷水鱼养殖产业,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党建引领“拨千斤”,为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只要群众有需要,党组织就在身边。”阜平县社区服务中心机关党委副书记董建明说。

在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阜东新区,新搬来的两户居民为一个储藏室闹起别扭:“先来先占,可以赔点钱,就是不腾地。”“不论钱多少,只要讨公道,就要还我的储藏室。”

党员干部出面调解,物业管理人员、人民调解员上门说和,矛盾得到化解。

翻开阜东新区工作人员的记事本,类似“鸡毛蒜皮”的事还有不少。全县1.27万名群众从山沟搬来,住进新社区。新住户,新环境,难免磕磕碰碰。

为更好服务群众,阜东新区成立4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划出一批网格,由党员认领负责;建立区域党建联盟,将周边医院、非公企业纳进来,为居民提供服务;召开党群联席会,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及时化解纠纷。

如今,在阜平县39个集中安置区,保留原有的党组织29个,新成立党组织15个。搬迁安置区党组织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补齐搬迁社区的治理短板,阜平乘势而上,以党建为引领,在农村组建乡贤参事、平安巡防、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矛盾调解5类社会组织;招募3900多名“蓝马甲”治安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找准发展好路子

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位于阜平镇的色岭口食用菌种植基地,菇农顾军早上7点来到暖棚。掀开门帘,一层层、一排排钢架上,白色的菌棒摆放整齐。通风换气、调节湿度,顾军一直忙到下午5点,“进了大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顾军过去患脑血栓,看病欠下8万元债务。“承包2个香菇大棚,政府担保贴息可贷10万元,又提供成本损失保险,我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攒下30多万元。”顾军笑呵呵地说。

眼下,县里组织研究引进香菇新品种,增加棚室菌棒量。“一座560平方米的暖棚,要是在8层钢架上增加2层,可以多放5400个菌棒,增收8000元。如果变‘一年一季’为‘两年三季’,相当于每年增加50%的香菇产量,每个棚每年再增收2万多元。”顾军算了笔账,琢磨着增收之道。

目前,像顾军一样投身食用菌产业的阜平农民,已有1.5万户、3.8万人。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吉军介绍,近年来全县发展食用菌2.1万亩,年总产值达10亿元,“95%的脱贫户从中受益,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

从阜平镇到天生桥镇,从骆驼湾村到顾家台村,一排排香菇大棚,让人震撼。一朵朵食用菌“小花伞”,何以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大金伞”?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当地发展指明方向。

经过深入论证,阜平思路逐步清晰:提出“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编制城乡总体规划、致富产业到村入户规划等,形成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规划体系。

发展产业,从哪儿突破?阜平空气清新、气候冷凉,能打市场时间差,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县里规划布局“一核、四带、百园覆盖”,建设天生桥镇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形成阜平镇—城南庄镇等4条产业带,建设100多个占地200亩以上的产业园。

一些农民有疑虑:“没本钱、怕赔钱”“从没见过香菇,咋种?”“种出来,卖到哪儿?”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阜平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创新“政府+企业+金融+科技+基地+农户”六位一体发展模式,探索“六统一分”经营模式:统一建棚、统一采购原辅材料、统一引进并制备菌种、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指导与服务、统一产品回收与销售。企业管“两头”,专家管技术,农户参与日常管理就赚钱。

香菇只是阜平惠农产业的一道“硬菜”。种植近10万亩高效林果,种植10万亩中药材,发展376个规模养殖小区……高效林果、中药材种植、规模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拼成一桌“大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辐射带动农户15.6万人次。

阜平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孟震给的数据“热乎乎”:2012年全县居民存款余额仅有44亿元;截至2022年底,增加到142.28亿元。

阜平还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雄忻高铁建设等战略机遇,着力做强四大绿色产业——以光伏为引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预制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绿色建材业、以废旧资源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

“2020年2月脱贫前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时任阜平县委书记刘靖说,大伙儿一致认为阜平“过去发展水平低,今后不能低水平发展”,将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京津冀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乡村振兴统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阜平经济开发区开阔的台地上农村创业项目农村致富,钢结构厂房已装完框架。“这是光伏制造基地项目,分3期,计划投资50亿元。”指着拔地而起的大片厂房,项目负责人刘娟介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工厂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45.6亿元。

站在先进装备制造园区环顾,7级14块工业用地呈阶梯式分布。35万平方米厂房已然矗立,配套建成水厂、热源厂、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具备企业入驻条件。

离园区不远的养殖大棚里,“咕咕咕咕”的叫声远远传来——阜平硒鸽,助推规模养殖业转型升级。

2018年4月,阜平开始发展硒鸽养殖。北果园镇草场口村村民白富慧到养殖小区打工,次年承包一栋鸽棚,月收入从4000元增至6000元。后来,她和丈夫承包第二栋鸽棚,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的电动车换成了小轿车。

从繁育种鸽、饲料加工,到屠宰加工、熟食加工、观光旅游,阜平硒鸽的产业链不断延展。走进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的展示厅,古法熏鸽、富硒白凤汤等产品琳琅满目。“加工园区每天屠宰3万只肉鸽,小金碗鸽汤生产线每天产量6万罐。”公司总经理谢辉介绍。

阜平陆续建成4个养殖基地,目前存栏种鸽55万对,每年向市场供应富硒乳鸽1000多万只。罐装鸽汤、肉鸽熟食等产品打开京沪等地知名商超大门,成为电商平台的“网红”。

依托冰温库,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从规模化香菇种植,转型到预制菜加工、林果精选等;深耕“农”字号,阜平县军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大枣和核桃“握手”,做成“枣夹核桃”,增加附加值,并由农业种植业向农业观光旅游业进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阜平正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撸起袖子加油干

创新帮扶举措,激发内生动力

北果园镇店房村山多、林多。沿着山道前行,每到一个拐弯,或急或缓,都能见到一个平台,停着退役的坦克、火炮、装甲车……

“依托村里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的定点帮扶,我们正因地制宜打造军事主题公园、国防教育基地。”店房村党支部书记刘淑军介绍。

村史馆里的老照片,记载着店房人配合八路军埋地雷、打日寇的峥嵘岁月。近年来,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摆在店房人面前的另一场战斗。

2016年7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开始定点帮扶店房村:引进投资3000多万元,创建国防小镇旅游景区,引进军熙农业、太行深处净菜加工厂、水帘仙洞饮用水公司……店房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200元增加到2022年的21522元。

动员社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大优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定点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提高帮扶实效,助力阜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出阜平县城,向东7公里,一座中医院让人眼前一亮。青瓦、白墙,门诊楼、住院楼建筑面积达到9.9万平方米,拥有床位750多张。

“医院新址建设,离不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协调。”阜平县中医院负责人说,2019年7月,医院新址落成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又协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选派专家驻点,开展远程会诊;选派阜平医护人员进京进修;协调知名医疗单位到阜平开展业务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党委副书记李炳亮说,“10年过去了,更感到这句话分量之重。”

跟随李炳亮来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只见教学楼、运动场、游泳馆一应俱全,汽车、机器人、VR(虚拟现实)体验实训基地令人刮目相看。“这里有17个中高职专业,近8000名在校生,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李炳亮介绍。

近年来,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下,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实现跨越发展:对接多家车企,受赠车辆设备、课程资源,合作开班,“订单式”培养……汽车专业实训条件跃居河北省乃至全国中职院校前列,招生规模从每年200人扩至1100人。

槐树庄村的刘涛,曾经家境贫困,在外打工,收入较低。2015年,他的弟弟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习汽车维修技术,毕业后应聘到一家车企,年收入5万多元。2017年春,刘涛也到这里学习汽修技术,收入大幅提高。

目前,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毕业生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有近6000人;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2万人次,其中脱贫户4.3万人次、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推进乡村振兴,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内生动力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阜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俊亮说,“这些话对大家触动很大。过去,一些人见面就争低保,现在见面就说,想找个活干。”

顾家台村的顾成虎,住了60多年的土坯房倒塌后,借住在别人家,一家几张嘴就靠种玉米、土豆。顾成虎整天眉毛拧成疙瘩,见人就躲。

“脱贫后,我退出了低保,不争东西争口气!”如今,顾成虎精神抖擞,当上公益护林员,带领5个人照看1000亩林场。

“致富靠志靠脑”“变‘揣着手等’为‘甩开手干’”……穿行阜平乡村,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印象尤深。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绣球、长寿花、倒挂金钟……走进骆驼湾村瓦窑自然村的玻璃大棚,满眼姹紫嫣红。

“盆栽花全部上市,能卖2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装点了村子,带动了旅游。”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倍感振奋,倍增干劲。”顾瑞利打算请历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回村,共谋建设发展;美化升级骆驼湾村,完善基础设施。

瓦窑自然村村口的一眼“老龙泉”,原是藏在垃圾池里的泉眼。如今疏通水道,砌上水池,建好回廊,引泉入塘,养殖鲟鱼、虹鳟鱼,供人观赏。进村,依山而建的太行山民居,一排排叠起,簇拥着村广场。

“和美乡村不仅美在居住环境,也美在衔接产业。”顾瑞利指着村口一张旅游示意图说,建设容纳200多人的接待中心;凡标出“姓名+编号”的家庭,腾出房间,做成民宿,由公司统一经营,既保证村民收入,又提高服务质量。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这些年,阜平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教育、养老、医疗设施,一体化共建共享。

走进阜平农村,最亮眼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最难忘的是路、水、电、厕样样升级。全县新建、改扩建106所农村学校,完善13所乡镇卫生院和209个村卫生室,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828公里。

“没掏一分钱,感觉像做梦。”2019年,50岁的文华容通过置换,终于从深山窝的石头房搬进阜东新区的新楼房。更让她高兴的是,不仅有新房住,生活也有依靠。她在小区附近县里配建的产业项目——硒鸽养殖基地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美得整天想哼歌”。

2016年,阜平有138个行政村的528个自然村需要搬迁,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50人,同步搬迁21898人。搬迁人口占河北全省搬迁人口总规模的18%,占全县农村户籍人口的30%。

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阜平高标准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农村创业项目农村致富,配套建设130个产业园区。2022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39万余人。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阜平绘就乡村振兴蓝图,汇聚越来越多的人才。

走进河北光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果园”,惊喜不断。

“果树‘渴’了,能自己‘喝’水。”总经理牛童领着记者爬上史家寨乡一处山顶。俯瞰一层层梯田,黄桃、苹果的枝干一点点清晰起来。仔细看,树下铺设喷灌带,连接传感器。一旦干旱,便自动感应,开启喷灌。等树“喝饱”,自动关阀。

果园的智慧空间,想象无限。牛童和团队一起,打开果园的三维地图,调出无人机飞防路线。只需按一个键,多架无人植保机可同时起飞、喷药。使用气象、土壤监测设备,不断累积果园的温度、湿度、风向数据,可提高果品质量,防灾减灾。

2015年,牛童的父亲参与阜平荒山治理。4年垦荒,种上5000多亩黄桃、苹果树。2019年,牛童研究生毕业,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选择下乡,引入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成为一名新农人。

近年来,阜平县吸引50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一张张年轻面孔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阜平创造了一个县域脱贫攻坚的样板;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阜平续写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阜平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正是神州大地千万个村庄的嘹亮声音。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4日 13 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