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当有人问起公司所在地,“张江药谷”这个回答给了初创企业正序生物首席执行官牟晓盾一种自信。与此同时,她也能感觉到,这个回答给了对方一种天然好感。
如今的“张江药谷”创新活力如何?据统计,目前张江科学城超过17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纳入市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超过70家。这意味着,像正序生物一样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构成了张江生物医药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创新活力正是“张江药谷”生态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得以观察“张江药谷”的最佳样本。
【“很多客户来自张江,对于创新药的认知非常与时俱进”】
尽管创立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正序生物与“张江药谷”的结缘由来已久。“不管是原来在大型跨国药企做药,还是后来做药物外包服务,我发现很多客户都来自张江,他们对于创新药的认知非常与时俱进。”牟晓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是她对“张江药谷”生态的初步感性认识。
张江科学城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近年来还建设了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机构,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正序生物的诞生和发展正得益于这一创新生态,其原创的碱基编辑技术就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学。
牟晓盾回忆说,正序生物初创时获得了上海科技大学的全球独家专利许可,并入驻了上海科技大学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得到了公共实验场地支持。与此同时,张江集团鼓励原始创新,给予了政策扶持。“这样我们就能放手去做‘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技术转化。”据介绍,2022年7月,正序生物的原创碱基编辑技术在美国获得全球专利授权,这也是首个获得海外授权的中国碱基编辑工具专利,利用此技术研发的创新型疗法预计今年年内正式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正序生物的研发中心
“国内传统制药工业起步较晚,如今我们的碱基编辑技术差不多与国外‘头碰头’。”牟晓盾介绍,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有个难以解决的缺陷,需要完全切断细胞染色体的DNA双链,即先破坏再修复;而碱基编辑把基因“剪刀”变成了“修正笔”,不会破坏染色体DNA。这好比原来是“开胸”手术,现在变成了“微创”手术,安全性更高。
当下,一个热门靶点的背后,往往跟随着许多中小药企。“培育一个原创技术,相当于给企业带来一个引擎,但中小企业的创新要考虑差异化。”牟晓盾表示,如果热门靶点的药物已经上市,再跟着做就晚了,她建议可关注罕见病和慢性病的新靶点。正序生物正在持续申请血液类、肿瘤免疫类、传染病和代谢类疾病的多项新药靶点专利,未来将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差异化优势。
【“张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都比较成熟”】
蔡伦路781号,是“张江药谷”孵化器所在地,也是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这里诞生了一批明星企业,例如之江生物、君实生物、和元生物等。
“我们是2019年11月拎包入驻的,借助这里的公共大型仪器,第二个月就拿到了初步的概念性验证数据。”领泰生物创始人、总经理冯焱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现在的办公室正是君实生物当初起步的地方。
领泰生物租借在“张江药谷”的孵化器里
想成为赛道引领者的领泰生物,目前致力于拓展基于PROTAC技术的新药研发,即利用人体内的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对致病蛋白进行定点靶向清除。“这一技术针对的是包括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很多以前不可成药的靶点。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免疫性疾病有100多种,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因此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冯焱说。领泰生物研发的第一个管线产品进展顺利,计划2023年3月底向美国和澳洲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冯焱1996年在上海有机所读博期间,第一次来张江的印象是“好远好远”。2005年,他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曾经短暂地在张江做过新药研发,“那时候张江做创新药的还不多,我觉得时机还不成熟。”2010年,他再次回到张江,“感觉基础设施、人才和政策都有了很大变化,张江也从仿制药到仿创结合关于药的创新创业项目,走到了创新药的轨道上。”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领泰生物同样受惠于“张江药谷”的生态圈。从一开始,他们就利用这里的药物外包服务平台合成化合物、研究药物毒理等,自己只做最核心的筛选。“张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都比较成熟,这里的医院和新药研发企业还会定期举办沙龙,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
“10年前在张江做模仿创新可以有很好的前景,但现在已经很难了,尤其是初创企业,必须要有‘独门秘笈’才能活下来。”冯焱认为,源头创新的内涵很宽泛,既可以是概念创新,也可以是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初创企业不必都执着于概念创新。“新药研发是一个长链过程,据我所知,张江的很多企业都在诸多环节谋求创新。”
领泰生物在“张江药谷”孵化器租借了不到1000平方米的空间,但分散在几处,如今公司已有20位员工,考虑搬到更集中、更大的场地。“上海除了用人和土地成本比较高,其余都是优势。”冯焱笑着说。
对未来有信心吗?“必须的。”冯焱说,一些外省市的补贴政策确实诱人,但他看重张江的源头创新土壤,所有创新都是人做出来的,上海的人才效应、城市治理和人文环境都有着独特优势。
【圈子里的朋友不约而同提到这里是“中国药谷”】
先做出一个“利器”,再筛选药物靶点。2022年10月,深势科技在上海发布了新一代药物计算设计平台Hermite,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蛋白三维结构,较以往平台训练时间至少减少50%,复合蛋白预测精度至少提升15%。目前,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人工智能+新药研发的商业化平台。
深势科技发布新一代药物计算设计平台Hermite
深势科技首席药学官张晓敏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基于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的药物设计是深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关于药的创新创业项目,之所以布局在张江,因为人才多、环境好,圈子里的朋友总是不约而同提到这里是“中国药谷”。“我们之前在张江建新药研发中心时,就感受到了‘传说’中的便捷,这里招人确实方便,且半小时就能到达多个药物外包服务平台。
张晓敏曾经在被誉为“欧洲药谷”的瑞士工作。“在瑞士做原创新药的企业比张江更多,张江的企业做药的靶点趋于同质化,不过现在也正向差异化和原创性努力。”据介绍,瑞士的中小药企比较少,而美国波士顿的初创药企比较多,从这一点来说,“张江药谷”的生态更接近波士顿,“更像一个森林”。
【张江正成为链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过去一些跨国药企都是自己做研发,近年来由于张江的中小药企发展得很好,这些跨国药企从效率和成本考虑,开始转向赋能中小企业,跟踪有潜力的项目,后期向其投资甚至把它买过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浦东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刚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2022年,上海获批4个国产1类创新药,位列全国第一,其中3个来自“张江药谷”,分别是华领医药、璎黎药业和复宏汉霖。
以上种种,“张江药谷”的创新活力可见一斑。
“你们还能撑多久?”当下,生物医药企业在与投资人洽谈时经常被问到这一问题。在资本寒冬、疫情等因素叠加下,张江生物医药投资数量的全国占比,从2021年的7.07%上升到2022年的8.21%,展现出“逆势而上”的强劲韧性。
“专注创新是张江获得资本青睐的根本原因。”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认为,这种韧性不仅是创新的力量,也是“张江药谷”生态不断蝶变优化带来的赋能。
“张江药谷”是全国最早建立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的园区,对于中小企业的培育由来已久,目前已有十多家、近2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近1/3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在张江布局研发,许多本土传统药企把张江视为开启创新药转型征程的第一站,大批生物医药海归也将张江作为创业首选地。全球医药10强中有7家入驻张江,全球医药20强中有一半在张江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张江正成为链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前些年,张江最大的痛点是物理空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刘刚坦言。近年来,张江不断拓展生物医药发展空间,已形成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6个特色园区。张江科学城内,有1/3产业用地用于发展生物医药。特别是在“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政策扶持下,已经有一批企业“回流”。“如今,企业考虑更多的是综合成本,主要看人才在哪里,就到哪里去发展。这也正是‘张江药谷’的创新活力所在。”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