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_美少夫的哀羞全文阅渎_近代侠义英雄传在线阅渎

题济

文彦博(宋)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1073年,文彦博求退罢相,以守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是年冬天奉旨前往济庙求雪。独自凭栏,面对清澈喷涌的济水源头,诗人触景生情,题下了这首名篇——既是对济坚韧高洁的由衷赞叹,也是对自身一片赤诚丹心的写照。

者,济水也;济庙,即为祭祀济神之所。李世民曾问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何哉?”许敬宗答曰:“之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发端于河南济源,历史上“三隐三现”,越黄河而不染,虽百折犹入海。正如文彦博所说: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济水这种至清远浊、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古人推崇。

隋开皇二年,为祭祀济神,济庙始建;唐贞元十二年,朝廷为望祭北海神,又增建北海祠;后历经宋元明三朝不断修缮扩建,至明中期达到全盛,形成前为济庙、后为北海祠、西有天庆宫、东有御香苑,前方后圆作“金龟探海”状的“甲”字群落格局。渊德大殿两侧更是增建挟屋三殿、元君殿,而两挟屋“视正殿少卑”,可见济地位之尊崇。可惜咸丰三年,渊德殿受战火之殃被焚毁,仅有基址柱础和“东阼西阶”遗存。由唐至清,历代君王凡遇国之大事,均会遣使乃至亲往济庙祷告,祭祀未断,庙貌不衰。

同样的初冬,笔者跟随文彦博的脚步,来到这所历经千年辉煌与风霜的皇家庙宇。徜徉在济庙(上图,朱良缘摄)。从中轴线穿过,但见:清源洞府门九踩重昂,飞檐斗拱;青石御道旁黄草映阶,古柏参天;龙吟凤鸣双亭翼然,相看不厌;渊德大殿历经战火,柱础疮痍;北宋寝宫雄浑疏朗,济神高卧。廊院那一通通作为济精粹的碑碣石刻,矗立无言,却道尽繁荣话沧桑:达奚珣撰文的《有唐济之记》辞藻优美,赞颂着清济扬波的高洁与雅量;赵孟頫手书的《投龙简记》圆润秀逸,诉说着龙简礼仪的隆重与威严;朱元璋颁布的《大明诏旨碑》遒劲巍然,昭示着岳镇海的尊贵与荣耀……庙内古柏森森,竹木葳蕤。萧瑟寒风掠过,落梧满地,香烟袅袅,暮鼓雄浑,更有万壑松风凛,吹响千嶂修竹飒,惊得鸟雀四处起,宛若神仙洞府地。

跨过临渊门,便是北海祠。不同于济庙的威严肃穆,这里是一派秀美幽然的北方园林风格,即便是初冬,满园盎然依旧。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余载的北宋名相文彦博,当年就是站在这里,面对潺潺龙池,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或许,他想起了济水三起三伏,横贯黄河而不逐流,润泽千里却不泛滥;或许,他想起了白居易的题词:“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济水这种恩泽天地、温文尔雅的高洁精神岂非是诗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一时的迁谪意比起含贞自洁、兼济天下的情怀又算得了什么呢?

祫祀的盛况已随历史长河而湮没,备受典尊的济水也早被黄河夺道而没落。今天,我们只能从沧桑寂寥的庙宇殿堂探寻济庙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从汩汩而出的济水源头遥想古济水当年的至清与高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政府已经加强对这“四遗珍”的保护,济水池得以疏通导流,古建筑得以修缮恢复,千年古庙重现昔日的生机与光彩。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06日 05 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