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有屈原 《九歌·湘夫人》之“沅有芷兮澧有兰”等典故的加持,湖南四水之一的澧水就多了些文艺气息,后世也有诸多与之相关的佳句,比如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就曾在《澧头送蒋侯》之中用这“君住澧水北,我家澧水西”来送别友人;比如唐朝诗人雍陶曾用”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的句子来表达探访友人途中的心情。
澧州的身份先后在澧阳郡、澧州府、澧州之间徘徊,其辖区也多有变化:桑植、石门、安乡、慈利4县先后划出,明洪武九年 (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并将澧阳县并入之后,清雍正七年(1729)从慈利县九溪卫、永定卫和澧州析置安福县,以旧安福所(今桑植县境内)得名,此时的澧州辖有安乡、安福、石门、慈利(今津市、澧县、临澧、石门、安乡、慈利等地)4个县。
1913年澧州改设为澧县,《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记载因其西南有澧水而得名;1914年月,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而取”壤联澧水“之意将安福县改为临澧县,由此让西晋太康四年(283)由充县改名的临澧县(因临侧澧水而得名,治今桑植县)之名再次回归。
1949年以”澧县的津市街区和云台乡第十五六保以及澹阳乡潭徐垸为辖区“澧县设立县级津市市,因”处澧水北岸,为水陆要津而得名“,明正德九年(1514)始建津市镇属于澧州。津市设市后的身份也多有变动,曾多次与澧县分合并在1979年恢复建制,最初的澧州自此演变成今天的澧县、临澧和津市三个县市;1985年澧县白衣区划入津市市,可以说也体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
津市市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工业城市,这里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风光集山川湖泊为一体澧县属于哪个市,主要有大同寺、嘉山、毛里湖、药山寺、古大同森林公园、三湖公园、皇姑山森林公园、澹津公园、车公祠、囊萤台、八宝湖等景点;其中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
临澧县是澧水中游的重要城市,它承袭了西晋于澧水流域所置临澧县之名;这里人文底蕴深厚,主要有九里楚墓群、古城堤、楚国城址、太浮山景点、丁玲纪念馆、修梅镇林伯渠故居等景点。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这里地是常德、岳阳、张家界、宜昌和荆州五城的几何中心,自古被称为九澧门户,因”通潇湘而控九澧县“而具有独特的优势;这里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境内风光独特,主要有澧州古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彭头山、八十垱、余家牌坊、鸡叫城、十里岗、三元宫、澧浦楼、蜚云塔、钦山寺与嘉山孟姜女庙、澧州文庙等景点;其中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
澧县、津市、临澧这三城市虽然如今相互独立,但在很多时候是被视为澧州这个整体的;或许是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澧津三地统筹发展的概念逐渐明朗,此前曾看到过”市县两级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澧津行政合并设市“的消息(这里的澧津合并或不包括临澧县),那澧县、津市、临澧未来再次合体的可能有多大呢?
鹄书认为它们本是同根同源且位于同一流域的城市,风俗无差却与常德略有不同,历史上曾长期是一体,如果合并的话这些都是有利基础,在获得相关支持的情况下澧津合并的胜算就更大了。也许唯一考虑的是三地合并后会是县级市还是地级市,常德的规模分为两个地级市也是中规中矩,不过目前问题是增加地级市的可能较小。
津市市面积55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21.27万,澧县面积20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19万,临澧县面积12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3万;合并后面积为44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7万。
如果作为地级市而言,面积仅比湘潭大但人口却比目前湖南人口最少的张家界还要少;如果作为县级市的话,这个就比较强大了澧县属于哪个市,其规模与湖南现在最大的县级市浏阳市(面积499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49万、常住人口143万)相当;因此澧津合并后是要成为湖南第二大县级市还是最小的地级市,或许就在一念之间了.(来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