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王保成

出版时间: 2015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333页

《修武姓氏》共收录研究文章61篇,涉及姓氏45个,分为“巨姓名门”、“百姓漫话”、“奇姓趣谈”、“古姓钩沉”四个部分,基本介绍了全县比较重要的常见姓和特色姓。

图书封面

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

《修武姓氏》封面

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序1

林姓的来源_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序2

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

序3

林姓的来源_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序4

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

序5

图书目录

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

目录1

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

目录2

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目录3

林姓的来源_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目录4

巨姓名门

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

修武第一大姓–王姓

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

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_张艺源职来职往

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

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

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

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

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_张艺源职来职往

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张艺源职来职往

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_林姓的来源

林姓的来源_张艺源职来职往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张艺源职来职往_林姓的来源_职来职往张艺源完整版

漫话修武常姓

常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0位,在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94位,在修武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6位,有4000多人,是修武的常见姓氏之一,且主要聚居在郇封镇的常庄和周庄乡的张弓铺村。

常姓源流有四:

一是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二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三是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四是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二、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当代修武修武常姓人口都是明朝洪洞移民的后代。其中,张弓铺村常姓始祖为常相,明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其后代也有迁往西平县和辉县的,传至民国20年,已历15世,有50户452口人;常庄常姓也是同期迁来,传至民国20年,已历20世,有65户380口人。其中,张弓铺村常姓名人较多。

常公著,字元章,自号兰石山人,清代修武县张弓铺村人,嘉庆戊午科(1798年)举人。一生喜爱文学,淡泊名利。曾于县北东水寨村东购置数十亩水田,结庐其间,并亲自和僮仆一起插秧灌种。每当秋夏之交,荷风送馥,萤火交飞,蛙声四起,常公著即于此间露坐凉宵,时作集句诗以自遣,颇为悠然自得。又曾游青龙洞,有《青龙洞集句》诗。常公著的文章有韩愈之气盛言宜,而又得欧阳修之神味。诗多集句,闲适自然。其诗文结集为《兰石山房全集》。

漫话修武周姓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修武周姓有4242人,在修武姓氏人口中排名第十七位,也是当地的常见姓之一。

修武周姓最早见于现在高村乡周流村一块唐代碑刻上。当时的周流村叫周村林姓的来源,至金代演变为周刘村。根据道光版《修武县志》及《金石续编》收录的关于周村(周刘村)的碑刻,特别是麟德元年碑所记的周村周姓家族成员及其职务情况,可知周村在当时的修武县是个很有政治势力的村落。拥有官职的供养人中,有州官头衔的两个人,其中一人为汲郡从事(即卫州参军)周子囗,另一人是开元时期的瀛州司马周务道;任县令者二人,即并州交城县令周永建,曹州考城县令周义成;与折冲府相关者四人,即大陆吴泽二府校尉周仁悊、大陆府队正上骑都尉周行密,另外两人官阶不明,即上骑都尉周留买、骑都尉周又贤。此四人的职务都属于卫官,卫官不是正规的职事官林姓的来源,而是受祖父或父亲的资荫,在任正规官职之前的准备见习阶段的一种官职。可见这些人的祖辈过去或者曾经历官,或者是高品的带勋者,如此才有可能荫及孙辈。带勋者三人中,周行密以卫官任折冲府队正并且带勋,这种带勋者的职务,应当是通过府兵的外征,或往京师充任永久性的轮番勤务者而获得的。很明显,当时的周村周姓,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可以影响一方的名门望族。

明清以后,周流周姓逐渐式微,从外地来迁的周姓,开始兴旺显现。据民国20年《修武县志》记载,周庄周姓明末清初由辉县峪河迁来,始祖已经失考,已历14世,有109户682口人;周平陵周姓明初由沁阳万善迁来,始祖周百通,已历20世,有25户127口人。

明清以后,修武的周姓名人主要有:周进贤,明代贡生,曾任永利县知县。

周佑,字助也,自幼刻苦为文,学业日进,文名大噪家乡。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及第,授山西孝义县知县。后因与山西督抚与旧怨,不愿在其手下为官,遂呈辞书,浩然归家。从此,更加勤奋治学,周边府县前来请教的士子络绎不绝。著有《懒寄亭》、《平云山房》等集行世。在《怀邑侯杨擢守霍州》一诗中,对当时福王的奢糜和官吏的逼勒有所揭露。

周卜五(1902年~1962年),1924年在河南大学加入国民党,1925年“五卅”运动中在焦作参加了当地的工运和学运,并被选为“沪案善后委员会”执行委员,1927年考入了冯玉祥将军主办的“河南训政学院”县长班。其后历任冯玉祥事日秘书、西华县县长。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爆发后,周卜五兼任冯玉祥部的南部联络官。1931年初,改任芦氏县县长。在任期间,因抵制并揭露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命他在芦氏县推广种植鸦片而弃官。1934年,任安徽省全椒县县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周卜五在新乡担任联合国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新乡办事处主任,他坚持救济总署“不分地区、不分政党、不分民族”的“三不分”原则,顶住国民党的内部压力,向共产党解放区运去了大批救济物资和药品,受到过军事调停执行部新乡三人小组共产党首席代表黄镇将军的赞扬。

周中孚(1911年~1986年),名泰和,以字行,号黄丁老人,修武县周庄村人。自幼酷爱绘画,从事绘画创作和艺术教育50余年,为河南省当代著名画家。他用5年时间酝酿构思、创作,于全长158米、宽0.47米的巨幅宏作《黄河万里图》。《黄河万里图》西由巴颜喀拉山起,经过9省、七大新修水库电站,一直到下游的淤灌闸门,浩浩荡荡流入渤海。全卷生动地再现了黄河的全貌,以新颖的构思、泼辣的笔墨,不仅描绘出了黄河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也展现了沿岸的水泽田野、古迹名胜、现代建设、治黄成果、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洋洋大观,巨细无遗。香港《大公报》也于1985年7月2日发表评介文章,称赞《黄河万里图》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迹。

周筱沛(1901年~1989年),原名周勤学,修武县周庄村人,先后在家乡、开封、北京读书。1932年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在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中,目睹了段祺瑞执政府对学生的镇压。1933年,周筱沛克服资金、校舍、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在开封发起创办了私立任时女中。她精心领导,使该校在教学质量、校风校纪等方面都可与当时的官办初中媲美。她大胆聘用进步教师,积极支持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做掩护进行革命工作。1935年春,周筱沛任洛阳第三女中校长。同年秋,男女合校,改任洛阳初级中学校长。此后5年,她对洛阳女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延聘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严禁打骂、体罚学生,提倡尊师爱生;反对盲从权势,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把学生禁锢在教科书范围内,提倡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走向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周筱沛曾担任开封第二中学校长、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省妇联副主任等职务。先后出席过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和亚洲妇女代表大会,为新中国的妇女运动和增进亚洲各国妇女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多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委员。

修武周姓中,周庄周姓族大丁繁,名人辈出,前文所说的周卜吾、周中孚、周筱沛等,都是周庄周姓中的佼佼者。

漫话修武王姓

张、王、李、赵是中国的四大巨姓,尤其是张、王、李三姓,其在中华姓氏中的绝对地位是其他姓氏所不能撼动的,然而这三姓之间却又难分伯仲,有时李姓人口居多,有时王姓人口领先,历史上张姓人口也曾高居榜首。而在当今修武,王姓人口多达25400多人,遥遥领先于李姓(23000多人)、张姓(19000多人)、赵姓(150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修武第一姓。

王姓起源非常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九种:

一是出自姬姓。姬姓有四支族人因故得王姓。一支为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人。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遂延用成姓。一支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子孙,他们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一支为周平王太孙赤的后裔。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在居晋国的子孙为显示自己的王族身份,也以王为姓。一支为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的后人,因其原居王城,周被秦灭后,为纪念王城而改为王姓。

二是出自妫姓。此支王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其源出古君王后裔,遂世为王姓。

三是出自子姓。此支王姓为成汤的后人。商末,王子比干因劝谏纣王被杀,其子孙有改为林姓者,也有因源出王族之故而改为王姓者。

四是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田齐传八王而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是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五是出自魏献子之后。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魏被秦亡后,其王族四处逃散,有不少支庶子孙改为王姓。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六是出自燕太子丹的后人。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当时,有燕太子丹之后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得赐为王姓的人还有很多。

七是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自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八是出自他姓自改姓。例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为王姓;隋代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居中原后,也自改为王姓;五代时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为王保义,其子孙承继父改姓为王氏;元清两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他们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也多有改为汉姓的,如满族的完彦氏,蒙古族的耶律氏,多有自改为王姓的。

九是由复姓简化而来。带王字的复姓简化为王姓的情况较多,据统计有14个,即王父、王叔、王子、王孙、王官、王人、王史、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等。

修武王姓多为由外地迁居于此,来源非常广泛。民国县志记载的主要王姓有:城关镇秦厂村,始祖王百福,由山西洪洞迁来;城关镇小韩村王姓,始祖王万勤,由武陟西马曲迁来;王屯乡王村王姓,始祖王表,由山西洪洞迁来;王屯乡王屯村王姓,始祖王祥,由洛阳迁来;王屯乡东黄村王姓,始祖王祥,由洛阳迁来;周庄乡孟村王姓,始祖王楝,由武陟伊村迁来;葛庄乡官司村王姓,始祖王英,由山西洪洞迁来;葛庄乡小纸坊村王姓,始祖王浩,由武陟小徐岗迁来;郇封镇大纸坊村王姓,始祖王海,由武陟马曲迁来;郇封镇小文案村王姓,一支始祖为王国英,由山西洪洞迁来,一支始祖为王玉瑶,由武陟方陵迁来;方庄镇方庄村王姓,始祖为王忠会,由山西陵川迁来;方庄镇申国村王姓,由本县丁村迁来;五里源乡南庄村王姓,始祖为王崇,由山西洪洞迁来;五里源乡烈杠营村王姓,始祖王海,先由武陟马曲迁至大纸坊,再由大纸坊迁至此村;西村乡黑崖村王姓,始祖王自立,由山西陵川迁来。如今,王姓已遍布修武县城乡各村。

修武王姓历史名人金元以前无考,明代以后载于县志的较多。主要有:

王铎,明洪武年间举人,累官至金华知府,厘奸剔弊,政绩卓著。其子王愈、王懋和孙子王璠俱为进士。王愈为侍御史,刚直不避权贵,因弹劾皇帝宠臣冒功受爵,忤旨而死;王懋官到西安府知府,曾被吏部考评为“治行超卓,天下第一”;王璠初授刑部主事,后任安庆府知府,也颇有善政。

王玉铉,万历丙午乡试全省第一,为文高古雅健,有信阳北地之风,著有《清水篇》数卷。王梦赉,清康熙甲午举人,曾任高台、婺川等地知县,强干有才治。

王兰广,道光年间拔贡,先后任安平、南乐等十三县知县,还任过天津河防同知、安州知州及冀、定、遵化等直隶州的知州,后补授广平府同知,所到之处,无不循声卓著,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其中尤以数治天津,政绩最为显隆,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和审理“天津教案”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王者贵,修武县五里源乡钓台营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首次解放修武县城时亲手抓获了国民党修武县长王毓中,1946年后开始从事情报工作,1947年被太行四分区司令部授予第一名无名英雄称号,全国解放后继续战斗在情报战线上,直到1980年出任我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正师级一等秘书。

此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多王姓族人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著名烈士如王健,修武县方庄镇孙窑村人,华北新华日报社译电员,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活活烧死在一个山洞内;王成儒,修武县葛庄乡千仓村人,曾任中共太平县委副书记,他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经常单枪匹马出入敌占区,1948年因坏人告密被捕,他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未向敌人供出任何秘密,终遭惨杀;王占召,修武县方庄镇佐眼村人,有“神枪手”之称,1943年入党,1944年参军,后任县独立营三连副连长,在1948年的土门掌战斗中被俘,誓死不降,被敌人大卸八块抛入运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