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载,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至僖宗光启四年(888)历213年中,郑氏考中状元共13名,郑氏状元盛于唐代,简单介绍如下:
【郑 益】高宗上元二年(675)乙亥科,此科进士及第45人,考官为考功员外郎骞味道。
【郑全济】德宗贞元元年(785)乙丑科,此科进士及第3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鲍防。
【郑巨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丁丑科,本科进士及第12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吕渭,试题为《西掖瑞柳赋》和《龙池春草诗》。
【郑 遚】字蕴山,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丙申科,此科进士及第33人,考官为中书舍人李逢吉。考取状元后,历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开州刺史,金部郎中等职,著有《凉国公平蔡录》一卷。
【郑 冠】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此科进士及第28人。
郑冠画像
【郑 确】(一作郑璀)。文宗大和九年(835)乙卯科,此科进士及第25人,考官为工部侍郎崔郸。
【郑 颢】(?~860年),字养正,武宗会昌二年(842)壬戌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按:中国历代状元600多名,驸马状元有史书记载仅郑颢一位,是被皇帝与权臣白敏中逼骗而成的婚姻。〕
【郑 言】字垂之,武宗会昌四年(844)甲子科,此科进士及第25人,续放1名。有《平剡录》一卷,另与杨绍复,于皀(大中三年状元)等撰《续会要》四十卷。又工于书法,撰并书《唐文宣王新庙碑》。
【郑洪业】懿宗咸通八年(867)丁亥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30人,同榜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韦昭度等,考官为礼部侍郎郑愚。《全唐诗》存其《诏放云南子弟还国》诗。
【郑昌图】字光业,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壬辰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昌图身材魁梧,不拘小节,胸怀大度,本欲罢举不试,在亲友好言相劝下被应试。赴考时,朝廷因应试者之车马服饰过于奢侈,下令应试者均不得乘马,改骑驴。郑昌图因身材高大,颇感难受,曾作诗嘲讽此事。后一举得中状元。
【郑合敬】僖宗乾符二年(875)乙末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二府三司,考官为中书舍人崔沆。《全唐诗》存其《及第后宿平康里诗》:“春来无处不闲行,楚润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
【郑 蔼】字虞风,僖宗广明元年(880)庚子科,此科进士及第30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崔厚。
【郑贻矩】僖宗光启四年(888)戊申科,此科进士及第28人,考官为尚书右丞柳笿。
⑵ 辽宋九位:
【郑云龙】辽·统和八年(990)庚寅科。
【郑 獬】字毅夫,宋皇祐五年(1053)廷试;
【郑 侨】(详细见宋宰相);
【郑 矸】(具体未详);
【郑公侃】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四月二十六日,“试武举进士,得正奏名郑公侃已下四十六人。公侃补秉义郎,方震、孙应龙补保义郎,並赐武举及第。余悉武举出身,补承节郎。”参见《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举士·亲试》。
【郑性之】(详细见宋宰相);
【郑子聃】(具体未详);
【郑维城】(具体未详);
【郑言善】(具体未详)。(宋计八位)
宋代九位: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叫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辽朝设立北南2个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郑 雍】(1031~1098年),字公肃。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海集》卷三四《郑公行状》)。除开封府判官。神宗熙宁间知池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七)。改诸王府记室参军。哲宗元祐三年(1088),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六年,为左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同上书卷四五六、四六四)。绍圣二年(1095),以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北京留守。坐元祐党,夺职知郑州,改成都府。元符元年(1098)提举崇福宫,卒,年六十八。《宋史》卷三四二有传。
【郑居中】(1059~1123年),字达夫。徽宗大观元年(1107)至四年官拜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政和三年(1113)至七年再拜知枢密院事、太宰,宣和二年(1120)至五年三拜领枢密院事。
【郑 珏】(1080~1133年),字致刚,闽建安人。北宋政和元年(1118)戊戌科王昂榜进士,宋高宗擢为监察御史,再迁谏议大夫、签枢密院事(位同宰相),特封建安开国男,食邑四百户。珏忠君爱国、疾恶歼邪、拨乱反正,为安定南宋偏安局面贡献重大。为国日夜操荣,辅政百日,终致身亡。高宗不胜哀悼,曰:“朕丧元子,犹能自身排遣,于珏殆不能释也。”遂亲笔诏谕:“赠太师、谥忠穆。”绍兴三年(1133)十二月,敕葬建州城南紫芝山,立祠祭祀。
【郑仲熊】字行可,高宗绍兴二年(1132)进士(清嘉庆《西安县志》卷二六)。二十三年,为国子监主簿、监察御史、右正言兼崇政殿说书。二十四年,权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二府三司,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四、一六五、一六七,《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
【郑 闻】(?~1174年)字仲益。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读。乾道九年(1173)正月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除参知政事。次年三月罢,以资政殿大学士宣抚四川,七月又除参知政事,十月卒,谥正献。
【郑 侨】(1144~1215),字惠叔,号回溪,闽仙游人。郑樵从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状元,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光宗、宁宗两代国师,升任吏部尚书及参知政事(副宰相)。耿直敢谏,体恤民情,多次奏请朝庭赈灾减赋。工书法,尤擅长行书。著有《书史会要》、《历官表奏议》1卷,《书衡》3篇,《西垣词稿》10卷、《锦机诗话》、《郑鲁公词草》、《郑忠惠遗文》等传世。
【郑昭光】闽县人,资政殿学士、江南西路安抚使。(具体未详)
【郑清之】(1176~1251年),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嘉定二年(1210)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累迁国子学录。参与丞相史弥远定策,废太子竑,拥立理宗,后授王宫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签事枢密院事。绍定三年(1230)授参政政事。六年史弥远卒后累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疏请召还直臣真德秀等人,为帝采纳,时号“小元祐”。端平二年(1235)特进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国公。后历封卫国公、越国公。屡辞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齐国公。淳祐七年(1247)获准辞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刹。两年后复相位。致仕卒,谥忠定,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代言奏对,多不存稿。工笔札,书法遒秀逸致,书迹见《凤墅续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郑性之】(1172~1254年),初名自成,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福州人。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状元,授平江军节度判官。历官知赣州,知建宁府。端平元年(1234),召为吏部侍郎,擢为左谏议大夫,迁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著有《端平奏议》,《编年备要》(与陈均同修)行世。
明代五位:明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郑 涸】(具体未详);【郑 启】(具体未详);【郑 晊】(具体未详);
【郑以伟】(?~1633),上饶人,字子器,号方水。万历进士,授检讨,累迁少詹事。泰昌元年(1620),官礼部右侍郎。天启间(1621~1627年),官礼部左侍郎协理詹事府,与魏忠贤相忤,上疏告归。崇祯二年(1629),召拜礼部尚书。五年,兼东阁大学士,与徐光启并相。廉洁自好,票拟非所长,累乞休不允,卒于官。有《灵山藏集》、《互泥集》。
【郑三俊】字用章、号元岳,系今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人氏。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崇祯元年(1628)拜南京户部尚书,兼掌管吏部事。后又任北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崇祯十五年召为北吏部尚书。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被委以重任,在当时实为三部之首,拥有宰相之权,所以乡人称其为“郑天官”。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