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庐山尚庐山 ———–
我们的大美家乡,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小城,有太多值得道来的地方:她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唐代诗人李白游历至此,发出童孺皆诵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集大成者朱熹,理学的奠基者程灏、程颐跟随其师,徜徉于星子的山水之间;理学后期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白鹿书院是在哪个地方,多次来过星子,并在秀峰的山崖上勒石记功。
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朱熹爱桂。古贤之爱,不仅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留下了“鹅池”和“丹桂”,更给人们留下了“经霜不凋”的气节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可以说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历史名人的足迹:董奉的“杏林”,陶渊明的“醉石”,王羲之的“鹅池”,陆修静的“简寂观”,周瑜的“点将台”,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南唐中主李璟的“读书台”,苏东坡誉为庐山二绝的“漱玉亭”和“三峡桥”(观音桥),周墩颐开凿的“爱莲池”,朱熹倡修的“紫阳堤”……白居易、苏辙、米芾、黄庭坚、徐霞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行迹和名篇佳作。
正因如此,我们更有理由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是如此的让我们热爱,并为之骄傲和自豪。
于是便有了孩子们的游学活动,第一站“白鹿洞书院”。
从发起活动到确定出行,再至活动顺利完成,家委会的家长成员们,非常给力,只用了三天时间。构思方案、收集费用、策划活动、购买奖品……每一步都考虑细致到位,且分工合理。宝爸宝妈们,好样的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其地位,不输于当今的北大清华。所以,我们选择这里作为孩子们游学的第一站。
为了孩子们的此行活动,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书院”的知识,除了活动前我给孩子进行了简单的“预热型”介绍,还特意聘请了“专业讲解员”冷老师。我们把课堂,真实的搬到了书院。只是学生中多了一群“大”孩子。
列队听课的孩子,临时组队,完全是训练有素的状态。
孩子听得多投入,认真的劲头完全不亚于往日的课堂。那专注的眼神,看着真叫人喜欢。
对于老师极力简化版的问题,孩子还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高高举起的小手,不是好表现,是小脑袋积极思考问题的最好体现。
第一面对这样一群小娃娃,讲述书院的深刻内涵,冷老师依然从容淡定。
听着老师不紧不慢的讲述,聪明的娃娃说出自己的见解,竟也不断获得老师的夸赞。
随着老师的介绍和引导,娃娃的眼神中,透露出满满的专注。
先贤书院前,释义何为“贒”。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好”,是为“贒”。
古今对照“贤”与“贒”。
石碑跟前读一读碑上的文字。
往日里教“大朋友”的老师,在耐心地给孩子们念石碑上的“朱熹(紫阳)手植丹桂”。预测孩子们可能对“丹桂”的印象更深。娃娃们金榜题名时,兴许还能记得“折桂”。
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听课的,岂止是小朋友。原来我们之前都是“到此一游”。
让我们想一想,八月桂花开的时候,这两株丹桂,会不会香飘十里呢?
绽放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顺着老师手指的方向,是碑廊。
太多的石碑,孩子没法记住也无妨,因为他们记住了“王阳明”,知道“知行合一”,便是当你知道这件事应该做的时候,就立即行动。
迈着欢快的脚步,一路前行。
抬眼望望,四处皆学问。
我们少先队员的行礼方式,太熟悉不过了。
听一听老师讲,古时候的学生是如何向老师行礼的。
学一学古人,向“万世之师”(孩子口中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行一个传统的拜师礼,不一样的感受。
状元桥上走一走,瞧,把孩子们给乐的。
看着孩子的可爱的模样,悄悄地想:这样的娃,应该谁都喜欢。
读一读书院的“校规”,努力弄明白:老师提到的“信”,有“讲信用、守时”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勉强别人”。
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答题完整清晰,气氛比在我们平日的学校还要活跃。孩子们浑然不知,这堂课的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大约90分钟。
只知道“白鹿洞书院”有白鹿,却不知道它的名称缘何而来。
本没有洞,开山成洞;已没有鹿,凿石成鹿。
缘来如此。
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白鹿书院是在哪个地方,“老孙”只出场了这么一回。
家委会的“活动策划组”,将孩子们的互动环节安排得井然有序,又不失丰富多彩。
现场参与活动的孩子,表现咋样?
观众席上的“大小学生”们都陶醉其中了。
随着互动环节的结束,此次游学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感谢为活动付出的所有家长们。下次活动,咱们一定记得拍个大合影。
宇菲妈作为接送老师的专职司机,代表到场的所有家长友情出镜。
真诚的感谢挚友——“月涌大江流”(摄影师)、“易宁”(讲解员)。 ——2017.12.3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