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合作
6月2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安徽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翠凤、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厅长李和平、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左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永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副院长胡翊群、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虞宝桃、副校长郑明东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相关部门领导、两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仪式。
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主持签约仪式。
范先群书记在致辞中表示,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角度明确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期间,再次强调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抓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两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是落实党中央重要决策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有效举措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也是聚焦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有益探索。
范先群从办学历史、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研发展、国际化办学、社会合作、愿景目标等方面简要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情况。他指出,安徽省是长三角连通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有着70余年的办学成果和丰富的高峰学科建设经验,学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入选了安徽省唯一的特别支持的高峰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安徽理工大学强强联手,通过优势互补,推动合作共赢,必将为两校在学科建设、医学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等方面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把办学经验与优质资源毫无保留地与安徽理工大学交流共享,给予最大支持,希望通过两校高质量一体化对接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疗水平全面提升,助力沪皖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交流合作驶入快车道。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永存在致辞中表示,安徽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战略合作拥有坚实基础,谋国家之强盛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求科学之真知,见医学之神圣,是两校的共同理念。深化理工医融合,聚焦职业安全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两校的共识。今天,两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就是最好的体现,标志着双方合作步入全新阶段,这是友谊的升华,新机的孕育,他对合作充满期待和信心。他表示,两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安徽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的新实践,是学校办学的新探索,希望两校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为新起点,放大长三角医学教育协同育人效应,在学科建设、协同育人、科技创新等领域强化优势互补、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开花结果,把双方合作打造成人才培养的新高地、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共建共享的新样板,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王翠凤、李和平、左俊、范先群、郭永存等与会领导的见证下,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签署两校战略合作协议,并握手祝贺、互换文本。
安徽省副省长王翠凤在讲话中指出,半个月前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全体理事大会在合肥召开,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安徽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都是长三角医学教育共建共进、共赢共享、协同发展的大事要事、好事喜事。她代表省人民政府对协议的成功签署表示热烈祝贺,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长期以来对安徽省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就卓著,安徽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新晋优势学科,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制定了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这次两校签署协议正当其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安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最直接的支持,本次协议签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实践,也是沪皖长三角医学教育发展“一盘棋”精神的有效落实,希望两校合作能够瞄准医学发展前沿,聚焦优势领域,把合作向更高层次拓展。安徽理工大学要把握机遇,抓好协议落实,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帮助下,在医学科技创新、现代医学管理、学科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早日产出优质重大成果,安徽省政府将给予全方面支持,省教育厅、科技厅、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也会靠前服务,把本次两校合作打造成长三角医学教育协作发展的新标杆,为区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合作交流提供示范引领。
签约仪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安徽理工大学召开推进战略合作座谈会。两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科研项目合作、人才与师资队伍培养、医疗服务合作、干部教育培训、公共卫生与职业健康产学研协同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