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大人给我们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虽然那时对这两句话的深层哲理还理解得不是很透,但它却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教化着我们。如今在我反思总结一生得失的时候,对这两句浅显的话,所饱含的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则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而与此同时也让我非常遗憾地感到现实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句话的价值,几乎不记得还有这样一种哲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更为遗憾的是每当大家说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时,绝大部分人还都会说这么浅显的道理谁不懂?也就是说很多人都陷入了懂归懂,做归做的泥潭。例如:那么多在台上很光鲜的权贵,照样做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那么多看似很有文化的人,照样做得出不讲道德,不讲诚信的事;还有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难道是不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显然这是因为这种道理还没有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教育在这方面引导强化得不够造成的。
在这里我是想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来诠释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纠偏的问题。随着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后,似乎我们的教育就被迫偏离了正常轨道,人们过于功利地看待升学问题,导致整个社会都在疯狂围绕考试而迫使孩子读书,一方面国家在反对应试教育,一方面社会却在疯狂地满足应试需要。学校老师虽然明白自身有育人职责,但无奈“教学质量”的压力,只能把大部分心思,甚至全部精力都投放到教学生如何考到高分上。即便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什么,家长依然觉得不够,还要不惜代价让孩子去报读各种文化补习班,于是“高考加工厂”之类的学校和风起云涌的校外文化补习机构就有了巨大市场,甚至大行其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机构都在对他们填鸭式地教文化知识,即“种文化”,却把学做人放在了一边,尽管在学校也有教学生学做人的标语和口号,而在行为上却都把学做人当成了附属品,政府也基本没有建立这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而社会补习机构,更是目的明确,自然就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花代价教与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如果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上看,我们只“种了考试知识”,而没有或者很少“种学做人的种子”,其收成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国家在这方面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尤其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强调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方针,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即要让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然而无论是校外教育机构,还是全日制学校,依然还是在把“升学率”当做唯一的生存利剑。从表象上看,这似乎是教育体系出现的政令不通的现象,然而该政令不通的缘由并非教育系统内所能左右,关键还得靠端正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和认知观。
显然如果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角度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的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什么,那些“高考加工厂”和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一切教育形式其实都是有问题的,至少不值得热捧和追逐。因为当教育变成考试的孵化器的时候,学习的功利主义性质就变得十分突出。在这种前提下,难免使一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扭曲,而当一个人三观不正时,做人自然就很有可能出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无才无德”和“有才无德”哪个危害更大?所以一切有良知的教育形式,无论是全日制学校,还是校外教育机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是立足让孩子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果说现行教育也算是在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的话,那么首当其冲的“必备品格”呢?原本这应比学文化更重要,可是我们究竟在这方面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代价?甚至很多时候却被放到仅在口头说说而已的位置,有些几乎处在知而不理的层面。其实至于什么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我相信大部分人并非全然不知,而是心中有数的。
所以无论是从有利于每个个体未来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整个民族未来发展的角度,我觉得不仅全日制学校,还包括所有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必要重新建构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必须从根本上纠正纯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必须做到在高度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必备品格的塑造,高度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走上正确的健康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