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说
今年,我在电子科技大学开了选修课《癌症和人类社会》(),今天分享的是来自大一学生的期末作业。陈奕迅有一首情歌叫《不来也不去》,而这位同学以“不来也不去”为题,描写了自己对死亡的思考。
文 | 梁*雄 电子科技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在上了李老师的五节课之后,我感觉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将会被治愈。
所以当谈论到癌症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挑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中国人对于癌症的观念是不利于治疗的(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个癌症病人的家属),进而想到其实我们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模糊的。故而写下点文字,当做思考,当作纪念。
不来也不去
我要开始回顾我的一生了,因为我刚刚确诊了癌症—-食管癌晚期。
可让人悲哀的是,绝大多数人开始回顾往事时,往往他的现在还未结束,仿佛最后的时间是与他们的人生割裂开来的。也许人们眼中的人生是由一个个欢乐的时刻组成的,这样理解起来,最后的时间是理所当然不属于我们的人生的。
被癌症占据的时光应该就算最后的时间了,我苦笑着。
现在摆在我眼前的选择还挺多的:成功率很低的化疗、倾家荡产的靶向药、渺茫的基因疗法,甚至是用余下的钱享受人生,这些都是摆在我面前不来也不去的抉择。
我好像是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父母身体还健康,妻子与我感情和睦,还有一个伶俐的儿子。我的生活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流淌在平静的河道上,但是癌症的到来让我的生活突然拐进了不知何方的支流,荒芜且绝望。
图片来自网络
我似乎很早以前就已经思考过死亡,但似乎未曾理解死亡的含义。每次的思考,都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与死亡之眼默默对视;所以当我的思想困于形体时,死亡之眼的深邃让我倍感惊悚。
我在想像自己死后的世界,似乎没什么改变,但似乎又将有改变:也许我的朋友会在葬礼上抽噎,也许家人会在某个回想我的清晨失声痛哭,也许我的同事会在酒席间感慨我的缺席。但好像除此之外我的生命再也不会引起这个世界的改变了。
我在死亡面前,仍是一个稚嫩的小孩。
在长久的思考之后,我终于明白,其实癌症给中国人带来的最大挑战,也许是中国人缺乏深入的对于死亡的思考。
癌症之于我们不仅是个病,更是一个宣告生命结束的钟声。因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癌症是个不治之症,也就是等于死亡。在癌症到来前的所有时光中,我们都会侥幸的期望与死亡渐行渐远,沉湎于享受人间烟火。但癌症的确诊,就像一发刚出膛的子弹生命不息,突然就闪到了你的面前。
主治医生李医生和我说,有一部分的癌症是因为遗传引起的,而你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许就是因为遗传的原因才使你患病,请不要责怪自己。
李医生又和我说,他那边有一个在美国的临床试验,挺符合我现在的情况,想咨询一下我的意见。
其实我对于是否去做试验倒是没什么想法,因为此时相对而言我更沉湎于思考死亡的意义。
史铁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生命不息,那不是我吗?”
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话写得真的很好,其实个体的生命都会走向终结,但是对于整个人类群体来说,生命则是生生不息的。史铁生把生命走向终结当成生命重生的这种境界,就像我不来也不去一样,即使我会离开,但是我仍会存在,即使我现在存在,但终将离开。
外物的迁转流变皆由因缘产生,幻化不实,悟彻不醒,自会恐惧癌症;悟彻此理,自能臻于寂定而不为外物所动。
想到这里,我欣然接受了李医生的建议。我期望我能在躺在手术台进入麻醉前的瞬间,认为自己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这就是不来也不去吧。
_________
上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