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真相”
审稿时,编辑往往以“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思路新颖、阐述集中、论证充分、分析合理、材料新颖、方法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文笔规范、文风朴实……”来进行审稿。出正面评价。 评价。 好吧,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里的论文指的是什么。
1.文章≠论文
我们平时说的“文章”,一般可以指实验报告、项目计划、工作计划、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案例研究、理论文章、教材讲座……但这些文章不能称为论文。 这里的论文是指人文(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书面化的专业成果,即学术论文。 它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一是以学术领域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什么”和“什么”的问题。
二是注重分析论证(不是介绍和解释),观点系统,逻辑分析严密,语言规范严密。
三是对创新要求高,原创性强,要有独立的意见、观点或结论。
第四,这种创新与“学术共同体”密切相关(可以借用哲学家库恩提到的“范式”来解释)。 可以是“继续说”(补充、拓展、深化),也可以是“面对面”(比较、质疑、批评),也可以是“合着”(总结、综合、讨论)。
2. 科研≠论文
研究过程一般包括:
1)提出问题和假设形式的判断(预期目的)——选题;
2)研究设计——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理论);
3) 收集数据(现有研究和预实验或材料草案);
4)数据整理(筛选、分类和数据分析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论文也包括这4个阶段。
但严格地说,论文更多是指作者在完成科学研究过程的四个阶段后,经过慎重、系统的思考而得出的符合学术规范、学科规范和语言规范的判断、观点或结论。 文本分析和演示。
因此,高水平的名家在以上四个阶段都能写出好论文,很少会偏离预期目的(即最终写出的论文与科研之初拟定的“写作大纲”基本一致),而初学者通常只在最后阶段才出论文,而且往往会偏离预期目的。
3.写作≠论文
从目的来看,写作可以是漫无目的的,甚至可以只是个人的消遣和爱好; 而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发表等渠道解决问题或产生效益。
从程序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行为过程,论文是写作的结果。
从不平等的角度来看,一流作者和一流文章,即好文可以=好论文,但也可以是一流作者和三流文章,好作者≠好论文; 而同一篇论文的评价在同一个评价对象眼中的好坏。 它可以是其中之一。
从可评价性来看,论文往往可以有多种创新和评价方式(横向看成山,横向看成峰),而写作程序相对固定、可操作性强,必然要求以“做最好”的形式出现。 ”。
二
作文“四”
虽然composition(写论文)不等于论文,但两者确实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直接影响论文的评价。 这里只针对不是名家的作者讲作文。
1.四个必须
狭义的作文必须至少包括四个要求。
首先,要对事实、证据、数据进行总结、比较、分类、提炼、归纳、加工、整理。
二是判断事实和证据来证明假设(thesis)或否定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是要经得起推敲,尤其是在与人交流、讨论时,要能站得住脚、站得稳、守得住神。
第四,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善于倾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二、选题四大忌讳
忌讳太遥远,遥远的选题难以发现重大的新价值,因而难以引起人们或学术界的共鸣。
二是避免太受欢迎。 热门话题一定是很多人选的来写论文的。 同样的期刊发表规模下,热门文章蜂拥而至,编辑只能选择质量更高的论文,无形中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忌太前沿,就像风险投资一样,学术前沿之所以前沿,是因为它具有不确定性,无形中增加了把握的难度。
四忌太老。 老题目写起来容易,因为文献资料多,但创新难,因为人研究时间长,成果多。
3.正负四题
作文必须独创原创,必须自由发挥想象力。 因此,“无我”(忘我)、“无我”(独创)、“无气”(强调理性、严谨的思考)、“无规矩”(打破规矩)。 这就是四无主题的解释。
但是,如果还没有达到“大师”的境界和层次,还是要“学以致用”,避免:
1)无自我,无原创,要么抄袭,要么抄袭;
2)没有一个人,拒绝否定学术成果和他人的意见,不懂得吸收,自以为是地推崇自己所谓的“独创性”;
3)乏善可陈,观点不集中,文笔一反常态,对比不鲜明,整篇文章让人目瞪口呆;
4) 杂乱无章,以主观臆测代替历史逻辑和客观现实,结构不合理,行文不规范。
4.时间和空间的四个维度
从时空的四维视角,以作者为中心,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
1)自我、观点、主题或结论必须来自作者的独立思考;
2)历史,论文要有历史感,通过纵向比较,获得超越前人的“独创性”;
3)现实中,论文要有时代感,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同时代人所没有的“独创性”;
4)面向未来,立足实际,追溯过去,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发展。
三
“好”的评论
1. 形式评价要素
人靠衣服,马靠鞍。 论文好不好首先体现在形式上。 编辑在评价一篇论文时,首先会检查该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要求的学术标准、学科标准和语言标准。
例如,形式要素所体现的学术规范至少包括:
1)学术综述(学术沿革、主要成果、前沿观点);
2)理论应用(学科体系、模型、范式、范畴、概念、多学科理论);
3) 逻辑论证(逻辑结构、主题聚焦、材料合理、前提充分、论证比较、演绎方法、结论创新);
4)语言规范(词汇语法、句子阅读风格、章节结构);
5) 出版规范等
出版规范包括标题(即标题,要求区别性、唯一性)、摘要和关键词(要求客观、简洁)、正文(包括文体结构、写作规范、概念、定义、变量、假设、理论、推理、分类等)、参考文献(引用文献必须提供文献要素包括负责人、标题、发表项目等)、其他附件(注释、作者信息等)、排版(字号、字体、排版等) .).
2.内容评价要素
主要包括选题(题名)价值、创新性(原创性)、学术性、科学性(或具体应用价值)、方法论或原则性等。
内容要素所体现的价值标准:
1)选题范围(大叙事: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流意识形态、方针政策;微观叙事:当代青年“践行爱”的观念,哔哩哔哩弹幕网站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
2)主题色(正面和负面,建设和破坏,阳光和昏暗,明亮和模糊);
3)社会创新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帮助)
三、价值标准与学术规范的统一
1)价值标准“一票否决”
选题的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选好题目是成功的一半。 这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不是短期的成功。
2)学术规范“补充完善”
学术规范起到衬托绿叶的作用。 作者和编辑在这里花费了很多“看得见”的精力,但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出来。
3)作者如何统一两者
一是长期坚持读书、思考、写作,夯实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二是把握不同学科的话语特点。 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学科侧重价值标准,文史哲学侧重学术规范,应用学科侧重实证分析。
三是了解各类期刊所用稿件的特点。 不同的期刊对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要求,范围和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对文体的要求也不同。
4.发帖的“外”
论文好不好,评价高不高,往往是结合论文本身以外的因素,所以选一篇评论。
1)“抄袭”与内化
两者要严格区分,抄袭是万万不可取的,但要善于“抄”,把“抄”的东西内化到心里,成为自己的。 大家可以想一想:史料的积累和大量的引用是抄袭吗? 在论文中较低层次的表述或自然段落中引用他人观点进行论证是否属于抄袭?
2)一稿多投cssci期刊,联系多方(期刊)
要本着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态度,做好一稿多投、多方(期刊)联系,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刊物交流。结合国家出版相关法律法规,不断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源,缩短投稿周期,最终跻身于某些期刊的“关系户”和“关系稿件”行列。
3)修改并坚持
准确判断期刊的目的和特点,及时调整论文写作的角度和深度。 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过程,但不能无休止地重复。 要明白cssci期刊,创新的根源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4)特殊价值需求
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出版风格和刊物,出版主题的周期也不同。 应“随心所欲”,多关注期刊出版主题策划与相关“学术共同体”的衔接,以及部分期刊自评因素导致的二次文献转载。 要求(甚至是“页面费用”因素)等。
作者丨毛树凡(教育部社会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大学社会科学》主编主任),本文内容根据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报告厅”。 感谢作者的投稿! 同时,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席戈教授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