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传承? 日前,《青岛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正式发布。 根据《规划》,青岛市将重点建设“两区三带”5大文化区,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推动青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
《规划》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释、普及教育、实践培育、保护传承、传播等方面统筹协调,取得重要成果; 青岛 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道德文化高地基础更加坚实,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走在前列。
“两区三带”
让青岛古老文化绽放光彩
根据规划,“两区三带”五大文化区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崂山名山文化展示区、青岛滨海历史文化带、大沽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区。文化带、齐长城琅琊台文化带。 其中包括-
建万国建筑博览区
打造老城创意汇聚新场所
以《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青岛历史文化城区为核心,青岛将探索中西文化、传统文化和文化的交汇融合。现代文化,充分展示、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 名城。
根据《青岛市八大关现代建筑遗址保护规划》和《青岛市德式建筑遗址保护规划》,在保护历史城区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化空间再利用,注入创新元素,全面活化历史风貌特色,打造历史亮点。 一个容纳创新文化的新平台。 加强建筑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建设世界建筑博览区。
挖掘现代工业遗迹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博物馆场馆展示聚集区。 依托老城文化景点,设计集专业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休闲文化活动,打造文创汇聚新场所。
奥帆中心、八大关建筑群、青岛湾建筑群等滨海文化观光景点串联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打造滨海步行观光长廊。 加快应用VR(虚拟现实)、三维数字测量、3D打印等高端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等,提升文化项目、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建设法显文化园区
塑造崂山文化名山形象
《方案》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青岛市将挖掘崂山名山文化内涵,弘扬崂山优秀民俗文化,提升崂山风景区文化品位,打造崂山名山文化展示区。 .
青岛将实施《崂山道教建筑群保护规划》,修缮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加强与崂山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展馆和传承基地。
依托崂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塑造崂山文化名山形象。 建设法显文化园,整合潮海寺、纳拉延石窟、华严寺等佛教文物和法海寺等佛教景区,挖掘崂山佛教文化内涵。
鼓励学术界加强对崂山文化的研究,提升崂山文化品位。 丰富崂山旅游文化内涵,推动崂山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滨海历史文化长廊
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请”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青岛国际海洋城市建设,《方案》提出,整合全市滨海文化资源,挖掘海洋文化元素,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文化传承,打造青岛滨海历史文化廊道、文化旅游体验带和文化经济融合带。
一是积极做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项目相关工作,深入挖掘板桥古镇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址等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琅琊台遗址,开展相关文物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作。
编辑出版青岛海防遗址研究著作,加强重点海防遗址保护修缮工作。 挖掘传统海洋文化元素,依托青海高校资源,建设创意产业园,深化海洋知识普及。 同时,以工业文化和港口文化的建设和展示为导向,打造工业和港口文化聚集区。
整合灵山卫、鳌山卫及众多码头、烽火台、炮台等遗迹资源,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海防文化景观线路。 加强沿海传统村落保护,突出“祭海”品牌,举办青岛海洋文化节。
传承大沽河流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古遗址展示带
青岛市以发展乡村文化为导向,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工作,打造大沽河流域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带和文化经济融合带,推动乡村振兴文化。
根据《方案》,青岛市将深入挖掘大沽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胶州毛腔、胶州秧歌、即墨六腔、莱西木偶戏等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的繁荣发展. 保护和传承即墨花边、平度草编、宗家庄木版年画等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民俗,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青岛还将打造以东岳石遗址、即墨古城遗址、布旗城遗址为代表的大沽河古遗址展示带。 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与周边特色小镇和特色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将即墨古城遗址建设与特色小镇、古河岔口特色景观、西沙布遗址和莱西湖风景区、江山湖湿地、三里河遗址与少海新城、城隍庙、板桥镇景观区有机结合,通过文化遗产的挖掘,提升特色小镇和人文景观的传承,打造大沽河流域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区。
剑旗长城博物馆
打造“琅琊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齐长城琅琊台历史文化资源,将齐长城琅琊台一线打造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展示带、生态环境保护带和文化旅游体验带。” 根据《开发规划》,齐长城将在自身保护和景观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依托齐长城青岛段60公里遗迹,加强重点路段抢险抢险工作。 再以“长城在此入海”为品牌,立足齐长城、老龙头、齐文化三大重点,建设齐长城博物馆,打造齐文化景观带.
深入挖掘琅琊台历史文化资源,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戏曲编排、学术研究、影视拍摄、文学创作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琅琊文化”品牌。 完善海岛渔村风情度假设施,开展具有渔村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建造两个考古公园
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方案》显示,将启动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青岛市将组织专业力量对老城进行全面的文物普查,制定保护规划文本,并为申报提供技术支持。
推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掘。 青岛将依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全方位开展水下文化遗产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引进国家水上文物研究实验室项目,建设建立了北方重点水上遗址修复中心和展示中心,编辑出版了《青岛海防遗址调查勘探研究报告》。
青岛还将推进即墨古城遗址、六曲山墓葬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莱西市西沙布遗址、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台遗址进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录. 到2020年,建成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3至5处。
“八大工程”
让青岛的文化品牌更加璀璨
围绕“两区三带”建设,青岛将进一步实施“八大工程”,包括:传统文化研究与普及推广工程、传统文化主题艺术创作工程、历史文化展陈和“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孝、诚、爱、仁”四德工程、文化对外交流工程、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工程。 其中包括-
打造齐鲁文化校园活动品牌
完成市美术馆藏品数字化
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上,青岛将多渠道启动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程。 例如:针对党员干部、青年、广大群众、海外等不同群体,编发通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通俗读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经典选集,做好网络内容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网上展示。
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地方普通中小学必修内容。 推动戏曲、诗歌、书画、高雅艺术、传统体育、传统游戏、中医药文化等走进校园。 《方案》提出,在中小学开展“国学小红人”经典朗诵电视比赛,齐鲁学生系列活动,以“国学大师”挑战赛为主体项目面向青年,将继续开展齐鲁文化创建工作。 校园活动品牌。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还将进村进社区,培育建设一批优秀的基层戏班、村剧班、民俗班,培养和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俗文化能手。
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地方志、档案馆等建设。 首先,完成市美术馆藏品信息采集录入和珍贵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需要2至3年时间。
组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工程,征集优秀故事作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交流平台,开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儿童故事》,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儿童剧。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青岛将打造提升小鱼山名人故居群、八大关建筑群、中山路建筑群等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以及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灯光艺术表演、青岛国际啤酒节文艺演出。 大力发展名山文化游、海洋滨海文化游、博物馆文化游学、乡村特色体验游。
实施“水彩青岛”品牌战略
打造青岛文艺在线展播平台
青岛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艺创作。 《方案》确定,实行文艺创作生产指导目录制度,完善青岛市优秀文艺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奖励机制。 支持办好《青岛文学》期刊,每年出版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
《影视精品创作制作推进计划》、《推进地方戏曲振兴京剧保护扶持工程》、《水彩青岛》品牌发展战略也将陆续实施。 青岛将建立优秀剧目榜和剧本共享平台; 到2020年,全市新建大型剧目10部,传承传统经典剧目10部(含经典选段),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 、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文艺评论等重点创作项目。
此外,青岛还将推动网络文学创作传播。 策划推出一批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精品力作。 加强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青岛文艺网络展播平台建设,实施优秀经典传统文艺作品网络工程,推动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以及优秀作品的多端推送。
建立传统工艺品图书馆
建造超过 100 座博物馆
根据《规划》,青岛市将推进“乡村记忆”工程,5年内建成50个市级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3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和陈列馆。
同时,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青岛市传统工艺重点项目库,创建一批生产示范基地,培养新一代传统工艺传承人,开展非传统工艺研究培训。遗产继承人。
“博物馆之城”建设也将以“政府主导、多方投入、规划引领、共建共享”的模式推进。 青岛将借助“博物馆+”模式,重点打造建筑(八大关)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名人故居博物馆、工业遗产博物馆、大沽河博物馆、荣山博物馆。 到2025年,全市注册博物馆100家以上。
打造半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家训家书文化的挖掘与梳理
启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青岛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学生军校建设、管理和使用,启动一批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红色创新区。半岛文化传承。 推动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门户网站和网上纪念场所,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宣传。
同时,还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 青岛市将组织开发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精品课程,培养现场教学骨干力量。
围绕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青岛市将构建好行正道四德榜单。 借助“四德善行榜”评选平台,广泛开展各级“名家”模范人物评选展示活动。 大力选拔道德模范。
同时,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趁着入学、入队、入团、入党、入职、毕业典礼、成年礼等重要时刻,举行明礼崇德礼。 重点挖掘梳理家训家信文化。
加强涉外文艺品牌建设
打造传统文化人才“智库”
文化对外交流工程的实施,将从加强对外传播品牌建设入手。
支持“红高粱”、“法显”等优质舞台工程和青岛演艺集团、青岛交响乐团等剧团“走出去”。 推进东亚文化城市联盟建设,与欧美、东盟等地区“文化之都”开展文化交流。 同时,探索在境外重点友好城市建立青岛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开展青岛特色艺术展览、展览和作品翻译。
支持对外文化贸易中介机构发展,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青岛将加快文贸基地建设,促进文贸企业集聚和国际化发展。 特别是深化与日本、韩国的文化贸易往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青岛知名度。
在《规划》中,“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工程”作为拟实施的八个重大项目之一启动——青岛将打造传统文化人才“智库”:引进集聚高端人才国内外传统文化研究,成立专家委员会,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同时,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资助和支持力度,将其纳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体系。 开展基层优秀传统文化业务培训,注重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