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近体诗资料证明古代几个常见人名、地名的读音
文 | 杜华平
古代人名、地名的读音常成为人们争议的热点,但争论的几方往往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由,却急切地作结论,为此,我这里试着找到更可靠的方法来作几例考证。
一、人名“长卿”
司马相如字“长卿”,唐诗人“刘长卿”,他们的名字中“长”该读作平声还是仄声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争论的各方提出来的证据都不够有力。我们可以从古人律诗中找到更有力的证据。
我们以唐人律诗为依据,杜甫有五律《赠陈二补阙》:
世儒多汨没,夫子独声名。献纳开东观,君王问长卿。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
第四句的“长卿”就是司马相如,该句第二字“王”是平声,按规则第四字就必须用仄声;第三句第四字“东”是平声,按规则第四句同位的“长”必须是仄声(“君王问长(zhǎng)卿”)。
会不会杜甫偶尔用错了呢?那看看更多的唐诗写到“长卿”的例子吧。
王维《送严秀才还蜀》是一首五律,最后两句是“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长卿”也是指司马相如,该句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长”必是仄声,第七句第四字“时”是平声,则对句同位的“长”必是仄声。
钱起有两首五律都是末尾两句写到“长卿”,一是《送万兵曹赴广陵》:“应须杨得意,更诵长卿辞。”二是《和万年成少府寓直》:“明朝紫书下,应问长卿才。”这两例中,“长”如果读平声字,则该句为三平尾,这是律诗之忌,故该字应读仄声。
类似的用例还有很多,如宗楚客律诗中有两句“人同卫叔美,客似长卿才”,罗隐律诗中一有“依依宋玉宅,历历长卿村”,二有“周南太史泪,蛮徼长卿书”,如果“长”读平声都会是三平尾。
正确读音:
司马相如字长(zhǎng)卿,曾任文园令,后人又以文园代指他。唐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其名应从司马相如得,也自然应同样读zhǎng。
二、人名中的“参”
古代名人有曾参、曹参、岑参三人有“参”字,这个字应读cān还是 shēn 呢?
孔子弟子曾参,该音几乎没有争议,大家都读曾shēn,也即认为曾参之名是“参商”之“参”,是星宿之名。《说文解字》六上《林部》:“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可见,曾参之“参”,在许慎生活的东汉时期是明确与“森”音近的。
唐诗中出现了曾参名字的有不少,白居易《慈乌夜啼》最末尾一句“鸟中之曾参”,这是押韵位置,本诗中“参”分别与以下字押韵:音、林、襟、心、深、任、临、禽。可见是按《说文解字》的读音来用的,唐诗中还有李昂《睢阳送韦参军还汾上》将“曾参”放在句末,与金、林、深、音押韵;徐夤《赠杨著作》曾参之名在句末,与林、吟、深、襟押韵,可以证明唐人的认识是一致的。
清编《佩文韵府》是为文人写诗作赋选韵之用的大型类书,可视为一部按韵编排的词藻专书,此书在“十二侵”部收入“曾参”词条,确认了前人的读音。
要说明的是,古人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的,如南宋高似孙(1158—1231)在《子略》卷一,引述其父高文虎《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观点,根据有两条,一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字子舆。名与字相关联,“参”应即通“骖”。其二,高文虎谓:“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他的意思应是说《汉书·文帝纪》现在通行本有“乃令宋昌骖乘”句,而晋灼《汉书集注》版(现已亡佚)可能作“参乘”,或者晋灼注认为“骖”与“参”音义相通。高文虎父子的意见有一定道理,但是理由并不十分充足,而《说文解字》在前,因此高说并不能得到一般人响应,后世一般人仍然认为曾参之名与星宿有关,读shēn。
西汉宰相曹参和唐代重要边塞诗人岑参,是不是与曾参之名有关,是否也同样读shēn呢?
《史记·曹相国世家》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春秋纬》和张华《博物志》资料,认为曹参名参,字敬伯。但根据名与字的关联性规则,我们依然不清楚参与敬的联系,是因星宿,还是参拜之义。而岑参的传记资料没有记录他的字。看来考察他们两人名字的读音,得从古人可靠文献中考索。
先看曹参。《史记·曹相国世家》三家注都没有注曹参之名的读音,《佩文韵府》收了“曹参”的词条,列在十三覃部,读音与“参加”“参与”的“参”同,也即与曾参不同。但《佩文韵府》出自清代,更可靠的证据是古人诗中的押韵资料。唐诗中没有人把曹参之名放在句末的例子,但宋诗中却有不少这种例子,王安石、苏轼、刘过、刘克庄等人的诗作中都有,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一诗,曹参之名放在句末,与之押韵的字有男、龛、酣、堪、覃、甘、探、含等字,苏轼《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中所用的同韵字是甘、庵、蚕,刘过《赠永嘉张相士》所用的同韵字是山、谙、南、谈,刘克庄《寿建宁太守》其二所用同韵字是山、酣、谈。宋诗中没有人把曹参之名放在句末,与十二侵部字押韵的例子,这说明宋人都知道曹参的“参”是参谋之类的相关字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明末清初,却有陈子升《咏萧何》一诗,曰:
相国超诸将,收图不取金。无双识韩信,画一付曹参。名益图麟著,功将汗马深。如何灭秦佐,偏结故侯心。
这首诗中,陈子升把曹参之参与金、深、心三字押韵,后三字都是十二侵韵部的字,与曾参之名读音一样。看来,尽管清编《佩文韵府》中的“曹参”是收在十三覃部,但可能更早一些就有人不知道过去曹参之名的读音,而误以为读shēn。清以后,这种正误两用的情况就长期存在,譬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所收的曹参条,就标音为shēn。现在不少专业人员也都是这样误读的。
大多书籍都是标注的岑参(shēn)
再看岑参。清编《佩文韵府》“十二侵”部与“曾参”一同收入的有“岑参”,今天大多数工具书都是这样标音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即是如此。但考察古人诗作的用例,则可知岑参之名并不是读shēn,而是应读cān的。《全唐诗》没有这种直接证据,但《全宋诗》写到岑参,并且把这个名字放在句末作押韵的不少芮怎么读拼音,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第四句是“好奇兄弟有岑参”,处于押韵位,与之押韵的各字是庵、蚕、甘。洪皓《戏用迈韵呈吴傅朋兼简梁宏父向巨原》第八句是“好奇过岑参”,同韵字是骖、谈、鞍。刘克庄《又和感旧四首》其一的第六句是“汉喜虽小屈岑参”,也是押韵位,与之押韵的字是南、柑、酣。没有把岑参之名拿来与十二侵部字押韵的诗例。宋以后的诗没有很完整的总集,但仍然可检索到元代宋褧《初秋苦雨》第六句“沉吟漫尔忆岑参”, 同韵字南、堪、簪。虽然《佩文韵府》将岑参收在“十二侵”部,但在搜韵网所收的元明清诗篇中找不到这样的韵例,而清代王树楠《定甫上公席中赠伯谦》第八句“大名原不属岑参”, 同韵字蚕、南、贪,仍然还是像宋诗中一样看作是十三覃韵。
说实话,我本人读书期间,印象中所有老师都是将曾参、曹参、岑参的名都读shēn,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有次听龚岚老师的课,她讲岑参的时候不是这样读。回来之后,我赶紧查考,才发现学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过去几十年都读错了字。
正确读音:
曾参(shēn)、曹参(cān)、岑参(cān)
三、地名中的“长干”
南京地名中有“长干”,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崔颢《长干曲》“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很多人都把“长干”的“干”读为去声,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读法。
首先要说明的是:简化字体系中的“干”字,来源于繁体字体系中“干”“乾”“幹”“榦”四个字。“长干”的“干”在繁体字体系中,字形也是“干”。繁体字体系的“干”,基本义是干犯、干涉,《说文解字》:“干,犯也。”又解释这个字的结构说:“从一,从反入。”即认为这个字是会意字,即由最上面那一划“一”和楷化后像“十”实际是“入”字侧翻过来插入的样子,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从反入,上犯之意。”现代学者根据甲骨文等资料认为,这个字原应是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是用于进攻的器具,后来变成盾牌一类用于防御的工具。陶诗“刑天舞干戚”出自《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干”即是本义。后来发展出一些义项有:水边;求取;干预;关涉、牵扯等。《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之干”即河边。杜诗“独耻事干谒”,成语“干誉邀宠”中的“干”是求取之义。以上义项,古代都读平声,在平水韵中在“十四寒”部。
具体落实到“长干”,查考的顺序,首先看常见的古代工具书。一,清编《佩文韵府》是一部按韵编排的词藻专书,收“长干”词条于十四寒之内。二,古代收字五万多的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在“干”字下,有两个音,读仄声的主要用例是“干城”,其他都是平声,“《唐韵》古寒切”(相当于拼音ɡān),引证一例就是“长干”,具体书证是左思《三都赋》中的吴都赋“长干延属”。左思这篇使洛阳纸贵的《三都赋》收入《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有非常经典的注,曰:
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磐在干”,地下而黄曰干。
注对长干的地名意义作了解释,然后又因三家《诗》之一的《韩诗》诗句及汉人的解释,其中“地下”即地势低的意思。其解释就提示:这样的义项应是平声。
当然,以上资料还不算“硬核”。更硬核的可根据六朝至唐代诗作来求得此字当时的可靠读音。最早将“长干”放在句尾的是南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六首》其五:
妾家横塘北,发艳小长干。花钗玉腕转,珠绳金络丸。羃历悬丹凤,逶迤摇白团。谁堪久见此,含恨不相看。
“干”与“丸”“团”“看”四字互相押韵,“看”古代是可平可仄的芮怎么读拼音,“丸”和“团”只读平声,故与这几个字押韵的“干”必是平声。
唐诗中有两例把“长干”放在句尾押韵处,严维《赠万经》:
万公长慢世,昨日又隳官。纵酒真彭泽,论诗得建安。家山伯禹穴,别墅小长干。辄有时人至,窗前白眼看。
与“干”押韵的字是“官”“安”“看”。唐代诗僧居遁《偈颂》其十八:
了得心源处处安,何须终日对林峦。玉向火中烧转润,莲华在水叶长干。
“干”与“安”“峦”押韵。可见唐诗中的“长干”必读平声。
唐人律诗也有将“长干”放在非押韵位置,我们可根据律诗平仄规则判断其为平声还是仄声。
韩翃《送丹阳刘太真》是七律,首两句是:“长干道上落花朝,羡尔当年赏事饶。”第一句第四字“上”是仄声,则第二字“干”必为平声;第二句“尔”是仄声,则第一句同位的“干”必是平声。
皎然《答李侍御问》为七律,首两句是:“入道曾经离乱前,长干古寺住多年。”“入道”的“道”是仄声,第二句与之同位的“干”必是平声;同句内,第四字“寺”为仄声,则第二字“干”必为平声。
以上材料,非常强有力地说明六朝至唐代,长干之“干”读平声。当代作旧体诗的作手中,仍可看到陈永正、吴金水两位诗家写及“长干”并且是按古人正确读音来使用的。
编辑| 方芮
▼
江西省诗词学会官方微信
shiguoj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