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民族工业,英国组织进行的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撤退行动。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英国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联军。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 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33万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就在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 敦刻尔克舰队” 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次大撤退发生前一年多时间里,在中国的反法西斯战场上,也发生了一场二战历史最伟大的奇迹。那是在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由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护中国工业基础和各条战线有生力量,事关民族存亡和复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大批企事业单位和各阶层人员开始迁往后方。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淞沪会战,拼死抵抗3个月,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因此得到内迁的宝贵时间。

11月,当时的国民政府鉴于南京有陷落的危险,宣布迁都重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遂暂迁武汉,长江便成为各部门各阶层人士、难民和工厂、物资、学校等大举入川的唯一通道,其中大部分因运输不及滞留武汉,这时,因为徐州会战中方的失利,武汉局势顿时又紧张起来。中日交战的焦点转到了武汉,日本侵略者如果一鼓作气拿下武汉,实际上就等于截断了中国进行抗战的大量资源,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如何保护好这些抗日力量成为重中之重。在民族危亡紧要关头民族工业,宜昌即成为受全国关注的咽喉,因为宜昌不仅是长江的咽喉,更是是入川的门户。要把武汉的物资运出去,运到大西南,势必要经过宜昌。

但这时的宜昌,正陷于一片混乱之中。街头挤满了近10万名各地拥来的难民,因房屋早已挤满,许多难民只好露宿,遍地都是行李。由于害怕日军空袭和进攻,人心非常恐慌,大家想争先上船离开这个不祥之地,导致港口乱作一团。待运物资问题更加严重,在宜昌沿江码头上,乱七八糟堆满了从上海、南京、武汉撤退过来的几十万吨以上的各类设备、器材,而且绝大多数都没有装箱或掩盖,就那么日晒夜露着。它们几乎是中国全部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和部分兵器工业的本钱,一旦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在当时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运筹帷幄下,卢作孚率所有参加宜昌抢运的人员,仅用60天时间,转运完了相当于战前1936年全年运输量的人员和物资。至此,宜昌撤退——整个抗战运输中最为紧张的一幕,正式宣告胜利结束。从宜昌大撤退抢运出的部分单位包括: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厂、兵工署巩县分厂、兵工署汴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珍贵历史文物等。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宜昌大撤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